作者:王晓曦 王 芳
六月的巴渝大地青山如黛、绿水如茵,令人心旷神怡。这片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关乎土地命运的深刻变革。重庆市地矿局一三六地质队的地质工程师们以土地整治为笔,在山水之间勾勒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壮美画卷。
科技赋能,破解山地整治难题
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土地整治面临“碎片化耕地整合难”的困境。一三六队依托已形成的“空天地网”一体化数据体系,通过地形坡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水系连通性模拟等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三维可视化评估。

大足区拾万镇全域整治项目稻虾基地成果图
在大足区拾万镇项目中,技术团队利用LiDAR激光雷达技术,对耕地进行地形建模,结合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精准识别出具备整治潜力的地块,设计了“坡改梯+土壤改良+智慧灌溉”系统方案。目前整治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完成后将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整治规划精度。
文脉传承,让土地整治留住乡愁
土地整治不仅是空间重构的实践,更是文化传承的契机。一三六队提出“文化基因解码—价值评估—活化利用”技术路径,将农业与文化相结合,保留穿斗结构、小青瓦等巴渝建筑特色,植入植物染秀、松花皮蛋非遗文化,打造非遗技艺工坊,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传承了文脉。
在全域整治规划中,团队将“田水路林村”与文化景观有机融合,打造集农耕体验、民俗展示于一体的“淮远河农耕文化带”。目前,已完成部分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随着项目的推进,将逐步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土地增值、文化增色、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薪火相传,锻造国土守护尖兵
在大足区拾万镇项目现场,总能看到新老地质人携手攻坚的画面。从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从整合“一张图”到实地走访,从无人机航摄到现场量测,“老王”身边总有“小王”的身影,这种“传帮带”机制已成为一三六队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土地整治既要求我们广泛学习理论知识,又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地质不能断层,土地整治不能断代”“土地是人民的根基”,关于土地的话语总是萦绕在一三六队地质人耳边。从翻山越岭的“铁脚板”到操控无人机的“智慧眼”,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以心护地”的传承。
近年来,一三六队立足重庆市实际情况,在土地整治、农田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该队承担部级、市级多个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获得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1项,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技术规范11项。近期,该队在自然资源部申报的2024年度部省合作项目成功立项,为土地整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不忘初心,赓续前行。站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的时间节点,一三六队正秉持“立足公益、支撑政府、服务社会”理念,持续书写新时代耕地保护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