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是地质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助力我们读懂中国大地的“前世今生”。7月28日,《中国区域地质志》成矿地质背景研讨暨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行,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系列成果正式集合亮相。该套地质志包含32部省级地质志、1部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1∶50万和1∶10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含有300余幅地质图件。这是我国首部涵盖全国、省级、区级三级区域,海陆并举、地表地质与深部地质相结合的“地质百科全书”,对神州大地做出了全面、精细而写实的解读,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提供了切实有用的助力。
百年积淀:从一张图到一套志的地质征程
地质图的绘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起点。1910年,邝荣光编制的我国首张1∶250万分省地质图《直隶地质图》,翻开了现代地质制图的第一页。1920年,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编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不仅为“燕山运动”提出、“北京猿人”发现及“鹫峰地震台”建立筑牢根基,更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地质工作的奠基之作。
此后,在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艰辛努力下,20世纪30-40年代,地质学家们初步查明并建立起中国地质构造格架、地层系统及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状况。直至新中国成立,地质学家们所有调查都以完成全国或者区域地质图为目标。他们怀揣绘尽山河地质图的理想,在崇山峻岭间踏出了一条地质调查与测绘之路。
新中国的成立为地质事业注入强劲动力。1950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将全国分散在各地的地质队集中组建成84支地质队,整合全国力量进行矿产资源勘查。1959年,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牵头完成1∶300万全国“一套图”编制,涵盖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内生金属成矿规律略图等5张核心图件,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早期地质导航图。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代分省区域地质志编纂出版,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特别是1∶20万等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分省编制了区域地质志和相应的地质图件,形成一批全国性和洲际的地质图和专业性专题地质图集,为促进当时我国地质事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代攻坚:两千专家的“立体地质档案”工程
一个地区的地质志记录了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变迁的历史脉络。
随着科技进步与国家战略需求变化,老一代地质志在区域覆盖、内容深度、技术运用上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深部资源勘探、海洋强国建设等任务,呼唤一部更精准、更全面的“大地档案”。2008年,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制工作正式启动。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00余名来自各省(区、市)地勘单位、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编图天团”,一场跨越16年的攻坚战就此展开。
为保证志书质量,编写组提出“四高”“三有”“三性”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有观点、有特点、有亮点,科学性、艺术性、权威性。针对旧版志书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问题,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制以板块构造理论和洋板块地质为指导思想,坚持海陆统筹、地表与深部相结合、志图库并举,综合形成区域地质大数据,推演中国大陆-海陆转化过程,创新区域地质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旨在对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海量地质资料进行系统集成,使其实现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信息化。不仅要记录陆域地质演化历史,更要摸清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的地质脉络;不仅要呈现地表构造,更要探测地下深处的岩石圈结构。志书要构建起覆盖全域、贯通深浅的新时代区域地质认知体系,有效服务我国地质科学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硕果终成:一亿五千万字的“大地史诗”
十六载寒来暑往,上千名地质工作者以“敢坐冷板凳”的坚守,在实验室里比对显微岩片,在雪域高原验证构造模型。2025年,这部总字数达1.5亿字的“地质史诗”终于竣工,以“志书+图件+数据库”三位一体的形式,完整呈现了全国省级、区级、专题和全国性的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地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32部省级地质志与祁连山志已全部出版,并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应用。得益于编制团队“边编研、边使用、边服务”的原则,该套志书已在近百个产学研单位累计应用3万余次。在新疆、青海等地,地质工作者借此厘清持续多年的地质争论,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成矿地质背景;关于祁连山造山带,科研人员借此契机深入研究了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演化问题,让新数据服务地质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该志书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总结了我国11个地层“金钉子”剖面,系统反映了具有全球影响的42个典型生物群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分析了62条俯冲增生杂岩带(不含克拉通基底)、620多个全球对比标准化石带、1100多个高精度测年数据,对全国约11000多个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全面清理,构建起精准的地质时空网;对我国三大克拉通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中国太古宙地壳演化过程,建立太古宙构造-岩浆年代格架,创新提出了克拉通、造山系、对接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在中国侵入岩图编制过程中,构建了“大数据驱动-动态编图-综合研究”三位一体编科范式的新模式,细致描述了全国侵入岩、火山岩时空分布格架,定量刻画了岩浆演化、大陆聚合、深部物质架构及其成矿制约。建立了数字岩浆岩数据库,推动了我国数字岩浆岩和数字地球研究、GeoGPT在地学的应用,提升了深部物质探测及成矿预测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海陆全域的覆盖。除了对陆地地质的关注,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首次编制四大海域地质志,系统总结了我国管辖海域由海底至深部的基础地质概况,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蓝色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太古宙地壳演化到城市地质应用,从岩浆岩形成机制到生态地质调查,这套志书真正实现了“从深部到地表,从陆地到海洋”的全维度覆盖。
这部凝聚心血的“大地百科”,正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宝典。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它为勘探队提供成矿地质背景的资料;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它为蓝色国土开发筑牢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中,它拓展城市地质研究应用新领域,让地质志有效服务城市建设规划,让地质工作融入社会民生。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向未来的承诺。它将持续支撑地质工作创新突破,推动我国从地质大国稳步迈向地质强国,支撑我国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领域扩大和地质科学理论创新,对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建设海洋强国等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