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见证着过去,诠释着现在,昭示着新时代的路径。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浙江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把“两山”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管理全过程,持续探索实践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聚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画卷。
一方梯田的焕新:从“高山废田”到“良田美景”
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的云和梯田,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梯田集群。十几年前,随着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云和梯田面临严重撂荒、田坎坍塌、灌溉设施损坏、生态退化等问题。
如今,这里已重焕生机。
近年来,云和县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湿地+梯田”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重点采取杂草清理、田坎修复、水系恢复等措施,保持了梯田的原貌。
云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累计修复梯田5000余亩,其中修复田埂10850米、水渠5400米等,土地抛荒率从2016年的65%降至3.3%。水源涵养、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重生后的云和梯田,不仅成为“良田美景”,更升级为农旅融合“共富田”。依托2024年获评的全国首个梯田类型5A级旅游景区,当地推出“梯田三宝”“十味”等特色产品和“白鹤尖”电商品牌,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景区年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消费3.57亿元,带动沿线村集体年增收2000余万元,吸引周边2/3村民回归就业。
重焕生机的云和梯田。 浙江省云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一片森林的演变:从“砍树卖木”到“护树卖景”
位于宁波余姚市四明山腹地的宁波市林场,管护林地近10万亩,其经历了从“砍树卖木”到“护树卖景”的转型。
曾经,当地靠山吃山,砍伐树木,森林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森林生态,宁波市林场开展了森林的培育、抚育工作,让树木能生长得更好。”宁波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文峰介绍,自停止经营性砍伐以来,森林生态修复1.4万亩、抚育4万亩、病虫害防治和清理4.7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74万立方米,国有森林覆盖率从96%增加至98%。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余姚市四明山镇党委书记陈灯介绍,我们护好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品牌,打造以四明山云雾茶、森林康养胜地、生态果蔬基地、黄宗羲文化园、山地运动公园、天文地质公园为内容的“一叶、两地、三园”,加快拓宽“两山”转换通道。
如今,四明山的树“站着比躺着值钱”。今年60岁的汪桂军,家里有60多亩林地,当年也曾干过伐木等营生。停止经营性采伐后,他在政府扶持下开办民宿“香格里拉”,开业即尝甜头,如今经营稳定,“夏季一房难求”。
陈灯介绍,现今的四明山镇,春赏樱花、夏享清凉、秋看红枫、冬品雾凇,越来越多的城乡要素资源正在对流、融合。2024年,全镇共有民宿、农家乐751个房间、1445张床位,游客达到77万人次,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8571万元。
一块土地的新生:从污染地块到“生态绿地”
今年暑期,游客走进杭州市拱墅区,沿着京杭大运河,一个时尚潮流的大运河杭钢公园出现在眼前。
大运河杭钢公园的前身,是占地面积约4600余亩的杭州钢铁厂半山基地。如今,锈迹斑驳的高炉、烟囱等工业遗存与新生绿植、空中长廊交相辉映,成为城市新地标。
杭州钢铁厂半山基地于2016年全面关停,其因生产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为此,杭州实施了生态修复综合保护工程。目前,已完成29宗工业用地、约145万立方米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任务,改造成28万平方米的公园,老工业基地重焕生机,成为工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新样本。
“1号高炉是公园内首个完成招商的区域。”负责公园运营的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辰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招引各类市场入驻,举办、承办的各类活动,累计吸引人流超3万,拉动经济消费超8000万元,新媒体传播量超1亿次,带动新业态发展。
公园周边也矗立起多个住宅小区。“生态修复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2024年,公园周边已出让住宅、商服用地各一块。杭州钢铁厂半山基地周边规划住宅和商服用地约700亩,土地出让金收入预计可达150亿元以上。”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拱墅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年的新起点,今年3月份,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施方案》,为未来指明清晰路径。
此时,浙江正以实践不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画卷,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