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调院探索“人工智能+成矿预测”模式,推动找矿效率与成果质量双提升——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牢牢把握地质科技变革新机遇,着眼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大局,积极推进地质调查方式的技术革新。该院卫星中心在“人工智能+找矿预测”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出一支敢于探索、善于创新、能打硬仗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该团队推动传统地质调查向科技智能型地质调查加速转型,为破解复杂地质条件下找矿难题、服务国家找矿战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在交叉学科深耕钻研,探索“人工智能+成矿预测”新模式,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跨界求索,勇攀智能高峰
团队负责人张振凯自2017年博士毕业起,便扎根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地质调查一线,先后参与了“新疆泉水沟-河岔口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等多个重大项目。扎实的项目实践,让他对地质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有了深刻认识,也在心中埋下了以科技手段破解找矿难题的种子。2019年起,他带着在工作中发现的“数据多、分析难、周期长、效率低”等现实问题,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地质找矿”的交叉融合路径。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面对交叉学科壁垒较高、领域专家稀缺的困境,团队在研究初期几乎无处请教。为了补足知识的短板,他们白天奔赴野外踏勘,夜晚自学编程与机器学习等理论知识。经过数月的磨砺,他们初步构建了人工智能与成矿预测的融合框架,并在“基于碎屑岩稀土元素特征反演物源区的新方法研究-以东秦岭刘岭群为例”项目中首次尝试应用机器学习技术。
过程中虽屡遭挑战,但正是一次次跨越障碍,让团队深刻领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数据处理中的威力。正是凭借“白加黑、五加二”的坚持,张振凯和团队构建了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成矿预测技术体系。
扬帆起航,汇聚专业力量
在多学科交叉的攻关过程中,这支由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形成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科研共同体。
张振凯牵头算法开发和技术路线,袁峰深耕三维地质建模与地球物理解释,年轻成员们则在高光谱遥感、数据标注、地质大数据整合方面积极突破。大家在不同环节相互支撑、通力协作,将个人智慧汇聚成强大合力。团队内部建立起“每日碰头、每周总结、难题共研”的机制,不仅推动模型持续优化,也为成员们营造了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氛围。
面对深部成矿预测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复杂、模型验证周期长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大家常常在夜深人静的办公室反复讨论,在野外相互鼓劲。正是凭借这种相互成就、彼此激励的团队精神,他们先后在秦岭地区多个重点调查区试点中实现人工智能找矿预测精度的显著提升,并完成多项深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技成果。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创新合力,为智能化找矿模式的推广探索贡献了示范。
亲情相守,铸就强力后盾
项目长期“白天出野外、晚上攻科研”的高强度节奏和野外与办公室两点一线的工作模式,让团队成员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变得格外珍贵:清晨的匆匆道别、深夜的简短电话,都是对彼此情感的深情考验。对他们来说,最难的不是野外的风霜雨雪、也不是科研的重重难题,而是内心对家庭深深的亏欠。然而,正是在这份无法常伴的遗憾背后,有一个个家庭选择了默默理解与坚定支持。他们的名字不曾出现在地质图上,却是这张图背后最温暖的底色。是爱人一如既往的包容、是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是孩子稚嫩话语中的体谅,构成了他们义无反顾投身科研工作的底气和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来自家庭最深处的守候和托举,团队成员才能在科研一线无后顾之忧,持续发力、攻坚克难,把对家人的亏欠转化为对事业的执着,把点滴亲情化作默默奋斗的源泉动力。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地质找矿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统地质工作安上“智慧引擎”。该团队也在多个项目中实现找矿效率和成果质量的双重提升,成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创新和找矿突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献身地质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理想,也为推动地质调查范式变革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