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山东省煤田地质科技创新大会上传来捷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在地质找矿、清洁能源勘查利用、生态修复等6大领域的14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有7项技术出自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蕴藏着研究院科技创新突破的核心“密码”——以院士工作站为纽带,引顶尖智慧,聚创新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东局研究院在煤炭勘查、找矿服务、科技创新、地质科普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扎实而丰硕的成果。融入研究院这个大家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更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进站院士刘嘉麒的评价,道出了顶尖科学家与研究院的深厚情缘。
见证研究院从转型探索到高质量发展的靳奉祥院士,被煤田地质人“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打动,将助力研究院深耕地质找矿与生态修复领域。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业的陈飞勇院士,则因研究院长期深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服务“两山两湖”区域生态建设,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泰山模式”与“沂蒙经验”慕名而来,期待共绘美丽山东生态新画卷。
是什么让这所声名并不显赫的科研单位,成为众多院士的“心之归处”?答案藏在研究院以“心”筑巢的每一处细节里。
以尊重为先,把人才捧在“心尖上”。研究院党委“一把手”挂帅领衔人才工程,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院领导常倾听院士专家的心声,关注院士专家的需求,着力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优秀人才管理办法》,翔实的谈心谈话台账,让院士们真切体会到,研究院不仅需要他们的智慧,更珍视他们的每一个建议,关心他们工作生活的点滴。
以家园为核,织密人才成长“生态网”。研究院为科学家们量身定制薪酬激励计划,细致入微推进“安居工程”,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从院士到青年博士,“人才政策十二条”像坚实的臂膀,托起每个科研人的梦想,提升他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以团队为翼,激活协同攻关“新动能”。研究院搭建“重大科研项目+院士专家+博士创新人才+青年技术骨干”梯队,营造“传帮带”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协同攻关的凝聚力。院士不仅是领航的灯塔,更是团队的主心骨,他们与富有冲劲的博士、青年骨干并肩作战,依托国家级、省级重大地质项目,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形成了深覆盖区富铁矿找矿创新团队、赋煤盆地煤铁气绿色协同勘查创新团队等一批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创新团队。
以成果为证,打造科研创新“丰产田”。潜心耕耘,必有回响,近年来,研究院建成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孕育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重大创新工程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连续三年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样一片能产出硬核成果、实现学术价值的天地,成为院士们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施展学术抱负的良好平台。
以平台为基,筑牢干事创业“硬支撑”。崭新的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大楼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准备就绪,设备精良的信息化地质资料文献中心一应俱全,一批高端设备到位,优越的硬件条件无声诉说着研究院对科研的敬畏和对人才的珍视,为院士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坚实的舞台。
大道同行远,并肩启新篇。山东局研究院的科研灯火与院士们的智慧之光交相辉映,照亮着科技创新的未来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