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大队项目负责人李国宝聊粤北找矿那些事
发布日期:2025-09-25 12:28浏览次数:316
在广东省翁源县坝子镇萤石矿地质勘查项目部简陋的临时项目部院子里,笔者见到了刚从粤北翁源县坝子镇深山归来的第一大队赣州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李国宝。皮肤黝黑的他,手上还带着树枝划伤的浅浅疤痕,谈起这次找矿经历,眼中闪烁着光芒。
初探:为“萤”入山
笔 者:当初接到项目任务时,你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李国宝:我们作为地质找矿队伍,都是“闻宝而动”。早听说粤北坝子镇藏在崇山峻岭中,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十分神秘,后来得知这里可能有萤石矿——作为重要工业原料,找到它对行业和当地发展都意义重大。我们是地质探险家,揣着寻找埋藏在大地深处的萤石梦进山,愿做深山寻找萤石矿的“萤火”,以微光照亮当地发展的希望。

测量产状
笔 者:第一次进山感受如何?后续工作如何开展?
李国宝:山路崎岖如蛇,又陡又窄,车辆颠簸得像要散架,路边植被遮天、蚊虫肆虐,但大家毫无怨言,都盼着能找到矿。到勘查区后,我们立刻投入工作,目标明确——找到一个中大型热液充填型萤石矿。计划做得极细:要挖300立方米探槽,钻探至地下3480米,采集200个化学基本分析样、6件光谱半定量分析样等。我们先收集区域旧地质资料,借鉴周边矿场成矿规律,再一步步推进地质测量、槽探、钻探等工作,队员们手持地质锤敲打岩石,紧盯颜色、结构和纹理,生怕错过任何线索。
攻坚:摸清规律
笔 者:大山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国宝:粤北深山里的天气变幻莫测最让人头疼。一次钻探时,上午还晴空万里,中午突降暴雨引发部分道路被冲毁,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但我们迅速分工,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修路,钻探人员检修设备,技术人员整理资料,数天就恢复如初,很快复工——找矿哪能被一场雨困住?!

雨中交流
笔 者:技术上有难题吗?如何解决?
李国宝:萤石矿分布是“硬骨头”,其形成受地层、构造等多种地质因素影响,找矿堪比大海捞针。初期我们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我们整合地质测绘、物化勘探等技术,反复分析地形和岩石样本,还请教专家,尝试新方法。熬了无数通宵,终于摸透当地萤石矿成矿规律,总结出找矿“标识”,比如特定岩石周边、高氟元素土壤区域易出矿。
收获:萤石初现
笔 者:什么时候找到关键线索?当时心情怎样?
李国宝:通过前期的设计,综合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利用地球化学勘探的方式,寻找区域土壤氟元素含量异常的地方——萤石主要成分是氟化钙,这大概率是矿的“信号”。我们根据设计,立刻组织钻探,钻探人员扛着沉重设备爬山,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停歇。当钻头达预定深度,取出的岩心里嵌着晶莹的萤石颗粒,像夜空中的星星。现场瞬间沸腾,技术人员看着岩心激动地说 :“这么多月没白熬。”

察看岩心
笔 者:长期在深山,如何克服孤独?
李国宝:我们一出野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几个月也许才能回家一次,他们只能和家人视频,晚上在简陋项目部听着虫鸣入眠。但我们学着与大山相处,认树、辨鸟,把山当朋友。同事之间互相照应,分担工作、排解思念,孤独感渐渐消散。遇到困难、技术难题不放弃,敢突破老经验尝试新方法,愿舍小家为找矿默默付出。我们虽如微光,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路、温暖彼此。
担当:“萤火”长明
笔 者: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下一步有何计划?
李国宝:这只是第一步。我们会继续深化勘查,把矿床规模、矿石品位、开采技术条件查清楚,为后续矿山开发提供精准地质资料,只有摸清“家底”,开发才能更科学。
笔 者:会兼顾生态保护吗?
李国宝:当然!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勘查开发模式,勘查时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及时恢复钻探场地。引入环保技术,妥善处理废渣和废水,绝不能为找矿毁掉大山生态,实现资源与环境双赢。
告别时,李国宝手中拿着标记勘查区域的地图,密密麻麻的红点与线条,记录着地质队员的足迹。岩心里的宝藏、风雨中的“萤火”,正是他们用执着与奉献,书写给大地的动人篇章。
(第一大队 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