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三周年之际
本报评论员 姜焕琴
三载春秋,时序更替;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不仅是对一支地质功勋队伍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全体地质人的深切勉励。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3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地质报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作风,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矿产安则国脉安,资源足则底气足。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3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征程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捷报频传”的故事: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辽宁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在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上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这些沉甸甸的找矿成果,为端稳“能源资源饭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资源保障。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事关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而言更是如此。3年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配套措施,支持地质找矿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新矿产资源法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矿政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业用地、开采战略性矿产资源征收土地、探采“直通车”、油气探采合一、矿业权收回补偿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可以说,从推进矿业权出让收益改革、加强找矿装备创新、“找评攻”一体化推进,到“央-地-企”协调联动、鼓励勘查区块出让、“一矿一策”分类施策等,充分凸显了制度保障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意义,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地质队伍的找矿热情。
最小扰动环境,最大恢复生态。绿色勘查不是勘查工作的“附加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彰显了新时代矿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3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将绿色勘查理念融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满足国家资源需求的同时,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地质智慧。沙漠戈壁区绿色找矿装备示范现场活动全方位展现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做法、绿色先进适用找矿装备,草原湿地绿色找矿装备示范调研活动聚焦绿色勘查技术装备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等,森林覆盖区绿色找矿装备示范调研活动实地观摩绿色找矿装备……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地质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有力见证,更是地质人以绿色为笔、以责任为墨践行绿色勘查理念的生动注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创新是破解找矿难题的“金钥匙”,引领着我国地质找矿事业的深刻变革。3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快高端装备研发和智能化转型,航空物探、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我国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为全球矿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地质工作的“眼睛”更亮了,“手脚”更长了,“大脑”更聪明了,推动地质工作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经验走向精准,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勘查,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传承是文化建设的根基,为广大地质工作者立心铸魂,成为浸润人心的精神滋养。3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从李四光先生追求真理的治学箴言,到“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坚守,再到“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大力弘扬,文化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脉般绵延不绝,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注入精神动力,让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主旋律在山川旷野间久久回荡,使“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接续奋斗。
回首过往,步履铿锵;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是强大的动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踏上新征程,广大地质工作者将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地质报国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