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三周年系列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 吴启华
3年前的殷切期盼,重如千钧、时时回响。
3年来,全国地质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地矿六队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聚焦“找什么”“去哪找”“怎么找”等一系列问题,精准施策,全方位、多角度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保端稳端牢矿产资源“饭碗”,进一步增强了应对能源资源领域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摸清家底精准出击
自然资源部不断加大探矿权投放力度。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出让探矿权459个,同比增长26.8%。2024年,全国出让战略性矿产探矿权数量创10年来新高。这为“去哪找”奠定了基础。
如何圈定找矿潜力区?将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成果应用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实现精准找矿、高效找矿、科学找矿的关键。
2020年7月,自然资源部对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23年7月,自然资源部表示,通过对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4.5万余个矿区开展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各种矿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
这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从宏观战略层面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圈定出资源潜力大、找矿前景好的重点区域、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靶区;根据“短板”和“缺口”,明确需要优先突破的战略性矿种清单,并设定分矿种、分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根据调查成果,可以科学规划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区以及重点勘查区,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从技术战术层面看,调查过程中整合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源信息,可以直接作为部署勘查工作的依据;利用在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过程中总结提升形成的新的成矿理论来指导找矿实践,特别是覆盖区、老矿山深边部找矿;利用调查成果中包含的环境背景数据来部署勘查工作时,可以预先评估环境影响,选择对环境扰动小的勘查技术方法;利用调查形成的标准化数据库,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勘查”技术,通过算法模型预测找矿靶区。
从管理决策层面看,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调查成果,有序投放矿业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勘查,避免优质区块“沉睡”或无序竞争;新发现的资源储量可以与国情调查过程中建立的资源储量“基准线”进行对比,动态掌握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实现精准管理和监督。
一体化推进找矿
2012年以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经历了持续下滑,到2021年虽有所好转,但与历史高点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从而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自然资源部成立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等专门机构,多次召开由部分油气企业、中央管理地勘单位、院士专家、科研院所、自然资源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和推进会,并赴相关省份、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委、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协同推进,构建了央-地-企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全国找矿“一盘棋”,从地质找矿、资源再评价、科技攻关三方面一体推进,吸引矿业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自然资源部将新增资源量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省(区、市),发挥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找矿“第一责任人”作用。同时,加强地质找矿专家技术指导,组织多批次专家指导组,赴24个省(区、市)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制约找矿的勘查技术、工程部署等难题。聚焦找矿难度较大的矿种,自然资源部编制了“一矿一策”方案进行攻坚,确保找矿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聚焦制约矿产勘查难题,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研发专项20项、部省合作项目174项、找矿行动科技支撑项目29项,全面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围绕塔里木、鄂尔多斯等油气盆地,以及冈底斯、南岭、大兴安岭等重要成矿区带铜、锂、镍、铬、锰等重点矿种,央地企协调联动,组织实施“找矿会战”。
持续加强政策供给
3年来,自然资源部研究制定支持鼓励、差别化管理等相关政策,出台急用、先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调动地勘单位和企业找矿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矿业权人快速增储上产。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矿产资源法修改工作。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1986年颁布实施30多年来的首次大修,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