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在此间举行的一次论坛上建议,北京应将七环规划向外扩大,连接外围城市,以共同走向“区域城市”,摆脱“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局面。 作为北京科技周的一项重要活动,由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举办的“北京城市规划和交通”高峰论坛吸引了多位著名专家的参与。吴良镛在会上指出,单中心聚焦的城市形态、放射环形的交通结构、人口集中与小汽车的增加已经成为目前北京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他认为,北京的中心城区聚集的功能太多,而这些功能多聚焦于历史文化精华地区,结果导致历史风貌不断丧失,交通压力与日俱增,环境压力日趋严重。为此,迫切要求北京核心城市的“有机疏解”与京津冀范围的“重新集中”,要求建设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重组发展空间。
吴良镛建议,目前北京已经不适宜围绕六环再建传统意义的七环,而是应该通过规划让七环外扩,连接起涿州、固安、廊坊、香河、大厂、三河、平谷,作为新城镇的发展点,连接起北京和外围城市的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摆脱“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局面。他指出,“新七环”也可以已立项的首都第二机场作为建设的契机,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
正当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之际,“科学发展观”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之时,《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不会进行简单的新旧城的建设模式,而是要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按照北京城市发展新格局,重点发展的是“东部发展带”。 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了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整合“西部生态带”,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格局。其核心内容就是疏解中心大团,重构城市空间新格局,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发展新城,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城、新的产业带转移。“发展新城并不意味着抛弃旧城,只是对建成区不再进行重点的超强度建设,而是增加优美宜人的公共空间”。据介绍,要对旧城停止违背疏解原则、破坏历史风貌的开发,控制大型公共或商业功能的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这既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新北京”的新区建设,又能更好地整体保护旧城。
北京未来重点发展的应是“东部发展带”,其中顺义、通州和永乐要重点发展。据介绍,尽管目前尚未明确某一地点定为北京新行政中心所在地,但从战略性的长远发展着眼,划出了“两带”:一带是“西部生态带”,它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既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良乡、黄村等,实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适度发展;而应重点发展的是“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与区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吴院士认为,顺义、通州和永乐应该重点发展。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结论可以归纳为: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因此,绝不会搞简单的新旧城的建设模式,目前最重要的是还不能解决北京中央大团拥挤的现状。所以,北京进行的是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分流中心区的功能,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吴良镛指点京津环渤海区域合作:先进城市咋成了“落后地区”
“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单独看北京、天津,生产力的发展有相当的高度,但作为地区来讲就显然落后了。”
吴良镛曾对本报记者说。刚刚发布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点。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主要城市群占国家经济比重超过2/3,而我国三大城市群仅占1/3,其潜力远未释放。另有统计数字表明,北京和天津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地区: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全国的2.83倍。然而,用吴教授的话说,环渤海地区却没有充分形成有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和长三角、珠三角的联动发展比起来,显得有些沉寂。
环渤海地区京津冀经济联动发展,已经开始成为共识。前不久,河北省召开了一个地区协调发展会议,专门请了吴良镛教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域。”吴教授引用这句古语说,不能单从城市看城市,要从城市地区的综合发展来看城市。区域的优势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利于城市本身的发展,不利于区域的发展,也不利于国际竞争。国际上空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焦点,世界大城市发展竞争加速。世界的竞争是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竞争,实际上更是地区与地区的竞争。
吴良镛指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就要自觉地互补协调,更好地活跃地区的发展。总的说来,就是要加强区域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的特设机构。例如长三角,它有市长联席会议,整个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会对共同的问题进行协调。同时,长三角学术研究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年年都开城市科学会议;珠三角也有类似的研究机制。他说,与京津环渤海地区不同,长三角地区不是各自为政的。因为,机场问题、有轨快速交通问题、港口问题,都不是一个城市独立解决的,只有区域协作才能完成。
吴教授说,目前京津冀地区海域的合作、航空港的合作、铁道交通的合作,都要通过区域解决。还有港口,天津的港口应该是整个华北地区的港口;北京也因此应该往东南方向发展。
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要制定一体化的发展规划。不同的城市等级、不同的行政主体以及不同的功能区域,构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合体。吴良镛认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究要走在前面。比如现在的“大北京规划”,吴良镛说:“北京现在发展四环、五环、六环,这个环有没有完啊?这样的环只能把焦点聚在旧城。我们要走出这样的同心圆。”吴良镛提出,北京应该形成一种多中心并联式的格局。
他说,现在北京的中心城区面积仅占整个城市的8%,却集中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旅游中心、金融管理中心等多种功能,同时又是过境交通的枢纽。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密度过大,势必会导致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大城市病”。这些年北京虽然建了一些像望京、回龙观这样的新城区,但是由于它们没有城市的功能,只起到了供人们休息的作用,没能从根本上缓解市区的压力。一些人把这样的城市叫做“睡城”。也就是说,人们在这里基本只能满足晚上睡觉的需求,上学、上班、看病、看演出、看球赛都要进城。北京新的规划应该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应该是一个多核心、网络化、生态型的城市。让吴良镛高兴的是,最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与他的思路近似的新城市发展规划。这个新规划充分吸纳了地区统筹发展的思想。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