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江苏省工信厅正式发布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认定结果,33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突破显著的新材料产品入选,涵盖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领域。这是江苏省首次开展此类认定,该省在破解新材料产业“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瓶颈上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认定的新材料产品集中展现了江苏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能力。半导体领域,徐州博康的KrF光刻胶、艾森半导体的铜凸块工艺用光刻胶等产品直指芯片制造核心环节;航空航天领域,美特林科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合金、中复神鹰的超高强碳纤维填补了国产替代空白;新能源领域,常州第六元素的石墨烯材料、仁烁光能的钙钛矿组件材料为光伏储能提供了新解决方案。这些产品普遍具有技术参数国际领先、应用场景明确的特点,例如太平洋石英的半导体石英舟纯度达到电子级标准,聚成金刚石的超细钨丝线锯切割效率提升30%以上。
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是此次认定的核心亮点。江苏省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政策举措》,通过“目录推广—产品认定—应用示范”梯度机制打通市场通道。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中试平台建设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优先投资应用项目,同时落实国家保险补偿政策,企业投保可获80%保费补贴。在政府采购环节,首批次新材料可豁免市场占有率证明,直接纳入省属企业采购目录,极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从产业生态看,江苏已形成“基础研究—中试转化—规模应用”的完整链条。苏州实验室、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56个中试平台构成创新支撑网络,例如中车浦镇车辆与南钢联合开发的轨道交通用齿轮渗碳钢,通过材料性能优化使整车减重13%。今创集团在CR450动车组轻量化改造中,采用镁合金骨架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门系统减重24%的同时提升隔音性能。
市场端的应用潜力正在加速释放。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国内晶圆厂对国产光刻胶的采购比例已从2023年的不足5%提升至15%,艾森半导体的铜柱凸块光刻胶在12英寸晶圆厂完成验证;新能源材料方面,第六元素的石墨烯导电浆料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用于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海外市场拓展同步推进,隆达超合金的航空用镍基合金获得GE航空认证,预计2026年出口额将突破2亿美元。
行业挑战依然存在。尽管政策提供风险补偿,但首批次新材料的市场验证周期普遍需要2-3年,部分企业反映下游厂商对国产材料的认证标准严苛。
此外,材料性能数据库建设滞后,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数据积累不足,制约了在航天器等高端场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