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韩国企划财政部发布第2025-15号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碳钢或合金钢中厚板(Hot-rolled carbon or other alloy steel plate)征收为期四个月的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为27.91~38.02%,有效期至2025年8月23日。涉案产品为厚度不小于4.75毫米、宽度不小于600毫米,铁或非合金钢、其他合金钢,未经冷轧的热轧钢板,涉及韩国税号7208.51.1000、7208.51.9000、7208.52.1000、7208.52.9000、7225.40.9010、7225.40.9091、7225.40.9099项下的产品。2024年10月4日,韩国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碳钢或合金钢中厚板启动反倾销调查。2025年3月4日,韩国贸易委员会对该案作出肯定性初裁,建议韩国企划财政部对涉案企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韩国此次加税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5年2月,越南已对中国热轧卷板征收19.38%-27.83%的临时反倾销税,而美国更是在年初重启对钢制螺杆的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达1.1亿吨,创9年新高,其中韩国、越南分别占中厚板和热轧卷板出口的14.1%、30.1%。
这种“围堵式”关税的背后,是各国对本土制造业保护升级的焦虑。韩国造船业90%的中厚板依赖中国进口,征收高额关税虽能短期缓解本土钢企压力,却导致造船成本飙升,削弱其与中日船企的竞争力。
有色金属的“替代性机遇”
当钢铁贸易通道收窄,有色金属的替代价值开始凸显。在船舶制造领域,铝合金因其轻量化、耐腐蚀特性,已在邮轮上层建筑中广泛应用。韩国船企若因成本压力转向铝材,或将刺激LME铝价波动。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船舶用铝量同比增长12%,其中东亚地区贡献了40%的增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新能源汽车对铜、镍、锂的需求持续攀升,而钢铁出口受阻可能倒逼中国加速高端材料布局。
例如,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锰三元材料,其冶炼过程中对不锈钢设备的依赖度极高。若国内钢铁企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或将带动高温合金、特种不锈钢等关联有色金属的技术突破。
绿色认证背后的产业话语权之争
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韩国对中国钢材碳足迹认证的隐性门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钢铁企业正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碳足迹追溯体系构建竞争力,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扩大化,使得铝、铜等有色金属的出口同样面临碳关税压力。
某大型铝企负责人透露,其欧洲订单已开始要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
这意味着,有色金属企业不仅要应对反倾销税,还需在低碳技术上提前卡位。据行业测算,符合欧盟CBAM标准的铝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8%-15%,但市场溢价空间可达20%以上。
产业链重构下的危与机
短期来看,38%的关税壁垒将迫使150万吨中厚板产能转回国内市场。但钢铁与有色金属产业的联动性,正在创造新的机会窗口。
在建筑领域,钢结构与铜铝复合材料形成互补;在电力行业,特高压电网建设同时拉动铜需求和硅钢消费。这种“产业共生”关系,要求企业跳出单一品类竞争的思维定式。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在加征关税的同时,正大力吸引外资建设电解铝、铜加工项目。
这种“既要限制成品进口,又要抢夺资源深加工”的策略,暴露了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链争夺战。对于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而言,或可借鉴钢铁行业“借力第三方智库”的经验,通过跨国产能合作规避贸易壁垒。
当中韩钢铁关税战登上头条时,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期货合约正经历异常波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套利资金悄然加仓。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信号,实则是全球制造业格局震荡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