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转型与电动汽车产业狂飙突进的背景下,阿根廷作为“锂三角”核心成员之一,正通过产能扩张重塑全球锂资源供应格局。根据阿根廷采矿商会(CAEM)最新预测,2025年该国锂产量将同比激增77%,达到13.18万吨碳酸锂当量(LCE)。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南美锂产业增长纪录,更凸显了阿根廷从“资源大国”向“产能大国”的蜕变路径。
产能扩张背后的三重驱动力
阿根廷锂产量爆发式增长的引擎,主要源于北部萨尔塔省、卡塔马卡省和胡胡伊省三大核心区域的协同发力。萨尔塔省的新建项目如Sal de Oro盐湖一期工程,自2024年10月投产后迅速释放产能,预计2025年将贡献超3万吨LCE。而胡胡伊省的奥拉罗斯盐湖(Salar de Olaroz)和卡塔马卡省的菲尼克斯(Fenix)项目,则通过技术升级将现有产能提升一倍,形成“存量优化+增量突破”的双轮驱动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资本与本土资源的深度绑定成为关键推手。以赣锋锂业与Lithium Argentina的合作为例,双方整合Pozuelos Pastos Grandes盐湖盆地三大项目,远期规划年产能达15万吨LCE,这一体量已接近智利头部盐湖的产能水平。与此同时,韩国浦项制铁(Posco)在萨尔塔省推进的Sal De Oro二期项目,采用新型吸附法提锂技术,将矿石处理周期缩短30%,进一步验证了技术迭代对产能爬坡的加速效应。
全球锂市“南美风暴”再升级
阿根廷的产能跃进正在改写全球锂供应版图。2024年该国锂出口量已达7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2%,而2025年产量突破13万吨后,其市占率将跃升至10.5%。这一增长直接冲击传统锂业霸主格局——智利虽仍以23万吨年产量领跑,但其2024年仅1.3%的增速已显疲态;玻利维亚受制于国有化政策桎梏,产能释放长期低于预期。
价格传导效应已在市场中显现。2024年碳酸锂现货价格暴跌近70%,部分归因于阿根廷产能释放带来的供应宽松预期。而2025年77%的产量增幅,或将进一步压制锂价反弹空间。不过,需求端亦存在对冲力量:中国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激增61.8%至56.6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82.3%,凸显出高性价比锂电材料的刚性需求。这种“供给放量”与“需求韧性”的角力,可能使锂价在7-9万元/吨区间维持动态平衡。
地缘博弈中的战略突围
面对国际经贸环境波动,阿根廷锂业展现出独特韧性。尽管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引发市场担忧,但阿根廷矿业界普遍认为,其超70%的锂资源流向中日韩电池厂商,且中国占据46%的出口份额,这种“东向战略”可有效规避欧美贸易壁垒冲击。米莱政府推行的矿业税收减免政策,更吸引包括宁德时代、华友钴业等亚洲企业加码投资,2024年外资锂矿项目协议金额突破50亿美元。
然而,隐忧依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产能转化效率——北部矿区铁路运力缺口达40%,迫使企业采用成本高企的公路运输。环境争议亦不容忽视:胡胡伊省社群抗议锂矿耗水问题,导致Exar公司产能利用率一度跌破60%。这些结构性矛盾若不能化解,可能拖累2026年15万吨的产能目标实现进度。
重构锂业价值链的阿根廷路径
阿根廷的产能狂飙绝非单纯的数量游戏。从上游资源开发模式观察,该国正探索区别于邻国的差异化路径:相较于智利的国家主导模式和玻利维亚的完全国有化,阿根廷通过“省级资源出让+跨国资本合作”机制,既保障了开发效率,又避免了政策剧烈波动。CAEM数据显示,2025年新启动的6个项目中,4个采用合资公司架构,本土股权占比维持在15-35%的安全区间。
中游技术革新亦在同步推进。萨尔塔省试验工厂已实现98.9%纯度碳酸锂量产,电池级产品纯度突破99.5%的技术攻关进入最后阶段。若能在提纯环节建立成本优势,阿根廷锂产品溢价能力将显著提升,改变当前以工业级碳酸锂为主的出口结构(2024年占比超60%)。
结语
阿根廷锂产能的跃升,既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源国产业觉醒的里程碑事件。当13.18万吨LCE的产量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全球锂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不过,在狂欢的产能数字背后,如何平衡短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仍是这个南美国家需要解答的长期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