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进入技术迭代加速、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阶段。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多元化技术路线加速成熟,应用场景向多维度延伸。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但市场竞争加剧与技术可靠性挑战仍需关注。
政策端,国家发改委 136 号文明确不得将储能作为新能源并网前置条件,各省随后通过现货电价、容量电价等机制为储能创造套利空间。内蒙古、甘肃、广东等地已出台容量补偿或峰谷价差细则,储能从“成本项”转为“收益项”。
市场面,尽管政策转向一度引发观望,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仍保持高速增长,电网侧占比提升,全年装机预期继续抬升。锂电池储能系统价格跌幅趋缓,为下游应用留出盈利窗口。美国、欧洲、澳洲、东南亚均出现单体吉瓦级项目密集落地,全球需求呈多点开花态势。
技术面,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首次实现兆瓦级并网运行,成为储能安全新范式;浙江地埋式储能通过阶段评审,开启“储能 3.0”时代;构网型储能、固态电池、压缩空气等技术路线同步推进。
国际上,中企在欧美成熟市场保持份额优势,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成为出海重点。储能系统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本土化供应链建设成为竞争关键。但是,美国对中国储能产品综合税率依旧高企,欧洲户储补贴可能提前退出。
随着现货市场机制完善,安全标准提升及海外需求释放,储能产业有望在2025年步入规模化与市场化共振的新阶段,头部企业凭技术与渠道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全球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