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长江综合金属钕均价达652500元/吨,单日上涨3750元;氧化钕均价537500元/吨,涨幅2500元。结合当日行业动态、政策风向及下游需求变化,钕价上涨的驱动因素逐渐清晰。
政策端:资源管控与出口管制双管齐下
近期,稀土行业政策持续收紧。国家层面严禁非法开采,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2024年稀土开采配额增速仅5.9%,合规产能占比提升至85%以上。同时,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导致海外氧化镝溢价超300%,国际车企如特斯拉被迫接受成本上浮。此外,国家收储轻稀土5000吨(占流通量10%),直接支撑价格中枢上移。
地方政策亦同步跟进。江西省赣州市推出“稀土永磁电机三年计划”,目标2025年磁钢产量超5万吨,打造千亿产业链;内蒙古包头依托全球最大轻稀土矿,强化北方稀土资源自给率(成本低12%)。政策组合拳下,稀土资源价值重估趋势明显。
需求端:新能源与风电双轮驱动
下游需求爆发成为钕价上涨的核心推手。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24.3万辆和126.2万辆,渗透率48.7%;前7月累计销量突破822万辆,同比增38.5%。每辆新能源车钕铁硼磁材用量约3kg,直接拉动钕需求。
风电领域同样表现亮眼。2025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预计超120GW(中国占110-120GW),海风装机增速达71%。金风科技等企业绑定海外订单(如沙特1.8GW项目),单台16MW海上机组利润超2000万元,进一步推高高端磁材需求。
供给端:龙头产能优势凸显
行业龙头北方稀土依托白云鄂博矿资源,自供率达70%,成本优势显著。2025年7月,公司公告第三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市场信心得以稳固。与此同时,厦门钨业旗下钨精矿价格报19.8万元/标吨,仲钨酸铵(APT)突破29万元/吨,成本传导效应下,钨产业链整体上行,间接支撑稀土市场情绪。
国际市场:贸易政策与地缘博弈
澳大利亚考虑设定关键矿产品保底价,美国则通过稀土保底价政策刺激本土生产,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稀土集团凭借全球90%的冶炼产能,通过包头稀土交易所推出人民币期货合约,40%交易以人民币结算,逐步削弱伦敦交易所定价权。
未来展望:技术升级与新场景爆发
政策倾斜下,稀土永磁技术加速突破。晶界渗透技术可降镝用量30%,再生回收率提升至27%,头部企业毛利率持续改善。人形机器人领域钕铁硼需求或于2035年达2.36万吨(CAGR 83.8%),低空经济中eVTOL单机磁材用量3.2kg,2035年需求或破万吨。这些新兴场景将成为长期价格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