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文件显示,4月28日,赛力斯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拟赴港IPO,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国际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这家以“问界”品牌横扫中国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的企业,在A股市值突破2000亿后,试图以“全球第四家盈利新能源车企”的身份叩开国际资本大门。
然而,这份看似光鲜的招股书背后,既隐藏着华为技术赋能的狂飙突进,也暴露出销量骤降、供应链依赖的深层隐忧。
“华为基因”撑起的资本神话
赛力斯的崛起堪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逆袭样本”。
2024年,其营收同比暴增305%至1451.76亿元,净利润达59.46亿元,一举扭转连续四年亏损局面。
这份成绩单的核心支撑,正是与华为深度绑定的问界系列车型。
自2021年推出首款车型以来,问界M5创下新品牌单车交付破万最快纪录,M7、M9分别占据30万元级和50万元级细分市场销量榜首,2024年全系交付38.71万辆,同比增长268%。
赛力斯在2023年末以115亿元战略投资华为旗下引望公司,成为仅次于华为的第二大股东,这种“反向持股”模式打破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边界,形成技术共研、渠道共享的生态闭环。
IPO募资背后的全球野心
此次港股IPO募资的70%将投向技术研发,显示出赛力斯对“智能豪华”路线的执着。
其自主研发的魔方平台已整合智能驾驶、座舱、底盘等五大系统,超级工厂年产能达60万辆。
20%资金用于海外扩张,则暴露了更大的野心——当前赛力斯已进入62个国家,欧洲市场覆盖挪威、德国等关键区域,但2024年海外收入仅42.11亿元,不足总营收3%。
招股书直言,计划通过自建、并购等方式建立本土化产能,这与其“三年百万销量”目标形成战略呼应。
不过,在特斯拉、比亚迪已建立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赛力斯能否复制国内成功仍需观察。
高增长下的三重隐忧
2025年Q1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跌42.47%,主力车型M5、M7交付量腰斩,暴露出过度依赖单一爆款的风险。
供应链短板同样显著:2024年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升至51.9%,其中第一大供应商(疑为华为关联方)依赖度达30.2%。
警惕的是存货管理压力,尽管存货余额从2022年的39.93亿元降至25.52亿元,但销量下滑可能导致库存积压,迫使企业降价清库进而侵蚀利润率。
资本市场的分歧信号
二级市场反应印证了这种矛盾性。自IPO消息披露后,赛力斯A股股价在127元附近震荡,4月29日收盘价126.38元,动态市盈率34.72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资金流向显示,近10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超6亿元,而高管团队却在4月完成3313万元增持,多空博弈暗流涌动。
结语
当行业竞争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这家兼具传统制造底蕴与科技基因的企业,试图通过港股平台打破地域边界、获取持续输血能力。
但能否平衡好技术自主与生态依赖、国内爆发与全球拓展、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这三组矛盾,将决定其能否真正跻身“世界级新豪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