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洋电机发布2024年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40.82%至8.88亿元。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放缓、供应链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家以电机技术立身的企业却交出了一份“逆周期增长”的答卷。
细究其财务密码,既有传统业务的韧性支撑,也有新能源赛道的战略突围,更暗藏了产业链重构下的生存法则。
传统电机业务:数字化改造下的“隐形冠军”
财报数据显示,大洋电机的建筑通风及家居电器电机业务(BHM事业部)贡献了70.11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3.88%,占总营收的57.89%。这一板块的稳健增长,成为公司利润攀升的压舱石。
近年来,大洋电机通过数字化与精益生产的深度融合,将传统电机的生产效率推升至新高度。例如,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半封闭压缩机电机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使其在全球暖通行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敏锐捕捉到IDC数据中心、储能温控等新兴场景的需求,将风机系统技术延伸至商用车空调、工程车辆散热等领域,开辟了增量市场。这种“老树新芽”式的业务拓展,恰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新能源汽车业务:短期承压与长期布局的博弈
尽管年报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收入同比下降5.46%至18.28亿元,但暗流涌动的战略布局更值得玩味。
2024年,大洋电机新增30余个新能源车量产定点项目,覆盖长安深蓝、小鹏、现代等头部车企,并启动泰国、摩洛哥工厂建设。
技术突破方面,800V碳化硅逆变器总成、220kW高效电驱系统等产品的量产,标志着公司正从单一部件供应商向集成化解决方案商转型。
特别在增程式发电机领域,大洋电机以独立供应商身份占据国内市场份额首位,这一技术路线在混动市场爆发期或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短期营收下滑背后,实则是为下一阶段的市场卡位蓄力。
氢能赛道:万亿市场的“先手棋”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大洋电机的布局已悄然成型。年报显示,公司依托电力电子技术优势,开发出高速离心式空压机、氢燃料电池多合一控制器等关键BOP组件,并与科研院校合作推进SOFC/SOEC产业化。
尽管当前氢能业务占比尚小,但在“双碳”政策加持下,其技术储备正为未来能源革命埋下伏笔。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通过金属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分布式能源和电解制氢领域。
这种“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思路,既规避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又与国家氢能中长期规划形成共振,展现出战略层面的前瞻性。
财务健康的三大支点
透视财务报表,三大结构性变化尤为亮眼:
降本增效显成效:通过提升自制部件比例、优化供应链,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至22.24%,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增长27.46%至24.73亿元;
研发投入加码:全年研发费用5.88亿元,同比增长6.5%,累计专利达4258项,扁线电机、碳化硅电控等核心技术构筑护城河;
全球化破局:在泰国、摩洛哥等地新建生产基地,海外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有效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制造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的转型逻辑。
在亮眼业绩之下,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下滑暴露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的痛点,氢能产业化周期漫长可能拖累短期业绩,而47.47%的资产负债率虽处合理区间,但全球化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仍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