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西南叩“金”门——河北局二队云南金矿勘查纪实
作者: 贾彦虎 刘明杰
在“勘探铁军”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钻塔的轰鸣始终与国家能源资源命脉同频共振。为进一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二队主动拓宽矿产勘查领域,凭借积淀深厚的勘探技艺挥师新的战场——金属矿产勘查。
2024年秋,一支由二队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先遣队,肩负着探索开拓的使命,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不仅是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的“地质博物馆”,更是二队叩开金属矿勘查大门的首个“实战考场”。
挺进滇南:在绿水青山间寻觅“金”光
彩云之南,风景如画,但对于地质勘探者而言,旖旎风光背后是陡峭的地形、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上,二队毅然矗立起钻塔,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这是我队拓展矿产勘查领域,实施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金属矿产勘查项目。”二队队长王风才介绍。从熟悉的华北平原到陌生的西南山区,从擅长的煤炭、地热、钾盐、岩盐到具有挑战性的金矿,这一步,意义非凡。“它关乎队伍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检验着我们这支老牌劲旅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新团队是首要任务。二队第四钻探分队被委以重任。初到云南,挑战便接踵而至,语言不通、气候不适、饮食差异……最关键的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开展勘查工作。“资源勘查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队党委对项目组下达的死命令,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绿色勘查:于细微处守护“滇”峰绿意
“在森林里动土,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技术负责人薛飞招回忆起最初设计施工方案时的情景。传统勘探作业难免会对地表植被、土壤造成较大扰动,但在云南,项目组将“绿色地质勘查”要求融入每一个细节。
一场围绕“最小化环境足迹”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技术人员优化从装备进场、驻地建设、钻探施工到最终生态恢复的全链条方案,引入了先进的履带式全液压岩芯钻机,这种钻机如同“勘探界的精密手术刀”,其“橡胶履带”设计,配合铺设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拼接道路,能严格控制作业宽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修路对山林造成的砍伐和开挖。
在钻机基台铺设上,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采用模块化镀锌格板,“就像搭积木一样”,既能稳固支撑设备,项目完工后又能轻松拆除,几乎不留痕迹。钻井液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他们最终确定了生物聚合物环保泥浆体系,“这种泥浆可以被自然环境快速降解,不会破坏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平衡。” 即使是暴雨天气,项目组也有一套成熟的应急预案,力求让大地尽快“愈合”。
这套绿色勘查“组合拳”,不仅有效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影响,更体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为在生态脆弱区实现找矿突破与环境保护双赢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新攻坚:智慧火花照亮探矿深空
金属矿勘查,尤其是金矿勘查,其钻探工艺、取芯要求、判层识矿与煤炭勘查截然不同。“煤炭勘查目标层位稳定,好比在固定的楼层找房间;而金矿化带变幻莫测,如同在迷宫里找一根隐藏的金线。”薛飞招形象地道出了技术壁垒。对这支以煤勘见长的团队而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学习。
“困难比预想的要多。”薛飞招坦言。他是团队的“技术宅”,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背景和注册土木工程师资格,让他对技术难题有着执着的钻研劲头。他的宿舍如同一个小型实验室,床头、地上堆满了各种钻探零件和工具。下班后,他常常对着这些“宝贝”研究到深夜。
绳索取芯技术是金属矿钻探的关键,但施工中频繁遇到的碎石卡钻和岩粉堵塞问题,严重影响进尺效率和岩芯采取率。薛飞招不服输,对着图纸和实物反复琢磨。“这些零件虽然沾满了油渍,但它们可以说是我的‘尊师’。”薛飞招笑着说。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钻杆、取芯管。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正导向-动态锁定集成冲击器”的概念,用于解决碎石卡钻难题;又设计了“分瓣内管总成环腔解卡机构”,有效应对岩粉堵塞问题。
党旗引领:军魂匠心铸就勘探铁军
在偏远的野外项目部,党建工作不仅是凝聚人心的旗帜,更是攻坚克难的堡垒。项目党小组有6名党员,其中3名是退役军人。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建设党员活动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联学共建,将红色基因注入地质找矿的实践中。
郭小强,曾是野战部队的一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随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废墟中用生命开辟救援通道。2019年转业到二队后,他把钻台当作新的“战场”。从宁晋盐井的寒风到内蒙古沙漠的风沙,从贵州的复杂地层到云南的崇山峻岭,环境在变,挑战在变,但军人的坚韧和共产党员的担当从未改变。
霍爱平,在部队时是优秀教员,荣获过“信息通信旅新训优秀教员”称号。2020年转业到二队,他主动要求到一线工作,从基础的井架工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现已成长为班长。他将部队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带到了钻探现场。
最年轻的党员姜津,2023年从部队退伍。参与过维和任务的他,换上“钻探红”工装后,雷厉风行的作风丝毫未减。面对陌生的地质钻探,他拿出新兵训练的劲头,跟着班长寸步不离地学,休息时追着老师傅问,晚上抱着操作手册“啃”。仅仅55天,他就完成了从“地质小白”到独立上岗的蜕变。
这几名“老兵”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身上体现的忠诚、纪律、担当和奉献精神,与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交相辉映,形成了强大合力。
薪火相传:深山里的“家”与传承
项目团队团结拼搏的氛围,源于项目部如家一般的温暖。被大家亲切称为“黄哥”的黄众军,是队里的老师傅,也是年轻人的“贴心老大哥”。工作上,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休班时,有一手好厨艺的他总会露上一手,蒸馒头、擀面条、包包子……在遥远的云南深山里,这些北方风味的家常饭成了抚慰乡愁的“奢侈品”,让年轻队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传帮带”的地质优良传统在这里生生不息。入职不到一年的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王狄森,是这种传承的直接受益者。“说实话,刚来时心里很忐忑,怕干不好。”王狄森说,“但分队的同事就像家人一样,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从识别岩芯到操作设备,从整理资料到对接甲方,毫无保留。”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抱着专业书和图纸钻研,进步神速。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担任项目管理员,对参与施工的钻孔情况了如指掌。“在四分队,真的处处是温馨。我现在都学会包饺子啦!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王狄森心中满是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云南的红土地上,河北局二队的“勘探铁军”精神正由新一代青年地质人接续传承。当年轻队员面对困难感到迷茫时,老师傅们常说:“有困难告诉我,项目部就是你的家,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句朴实的话语,穿越时空,回荡在新时代的钻塔下,温暖而有力。
钻机日夜不息,岩芯一米米取出,记录本上的数据日渐丰满。目前,云南金矿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河北局二队而言,这场“首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找矿本身。 它是一次成功的“跨界”演练,证明了这支队伍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绿色勘查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升华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它更是一次有力的人才淬炼,让年轻的肩膀在实战中变得坚实,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之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挥师西南叩“金”门——河北局二队云南金矿勘查纪实
作者: 贾彦虎 刘明杰
在“勘探铁军”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钻塔的轰鸣始终与国家能源资源命脉同频共振。为进一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二队主动拓宽矿产勘查领域,凭借积淀深厚的勘探技艺挥师新的战场——金属矿产勘查。
2024年秋,一支由二队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先遣队,肩负着探索开拓的使命,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不仅是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的“地质博物馆”,更是二队叩开金属矿勘查大门的首个“实战考场”。
挺进滇南:在绿水青山间寻觅“金”光
彩云之南,风景如画,但对于地质勘探者而言,旖旎风光背后是陡峭的地形、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上,二队毅然矗立起钻塔,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这是我队拓展矿产勘查领域,实施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金属矿产勘查项目。”二队队长王风才介绍。从熟悉的华北平原到陌生的西南山区,从擅长的煤炭、地热、钾盐、岩盐到具有挑战性的金矿,这一步,意义非凡。“它关乎队伍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检验着我们这支老牌劲旅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新团队是首要任务。二队第四钻探分队被委以重任。初到云南,挑战便接踵而至,语言不通、气候不适、饮食差异……最关键的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开展勘查工作。“资源勘查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队党委对项目组下达的死命令,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绿色勘查:于细微处守护“滇”峰绿意
“在森林里动土,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技术负责人薛飞招回忆起最初设计施工方案时的情景。传统勘探作业难免会对地表植被、土壤造成较大扰动,但在云南,项目组将“绿色地质勘查”要求融入每一个细节。
一场围绕“最小化环境足迹”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技术人员优化从装备进场、驻地建设、钻探施工到最终生态恢复的全链条方案,引入了先进的履带式全液压岩芯钻机,这种钻机如同“勘探界的精密手术刀”,其“橡胶履带”设计,配合铺设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拼接道路,能严格控制作业宽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修路对山林造成的砍伐和开挖。
在钻机基台铺设上,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采用模块化镀锌格板,“就像搭积木一样”,既能稳固支撑设备,项目完工后又能轻松拆除,几乎不留痕迹。钻井液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他们最终确定了生物聚合物环保泥浆体系,“这种泥浆可以被自然环境快速降解,不会破坏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平衡。” 即使是暴雨天气,项目组也有一套成熟的应急预案,力求让大地尽快“愈合”。
这套绿色勘查“组合拳”,不仅有效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影响,更体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为在生态脆弱区实现找矿突破与环境保护双赢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新攻坚:智慧火花照亮探矿深空
金属矿勘查,尤其是金矿勘查,其钻探工艺、取芯要求、判层识矿与煤炭勘查截然不同。“煤炭勘查目标层位稳定,好比在固定的楼层找房间;而金矿化带变幻莫测,如同在迷宫里找一根隐藏的金线。”薛飞招形象地道出了技术壁垒。对这支以煤勘见长的团队而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学习。
“困难比预想的要多。”薛飞招坦言。他是团队的“技术宅”,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背景和注册土木工程师资格,让他对技术难题有着执着的钻研劲头。他的宿舍如同一个小型实验室,床头、地上堆满了各种钻探零件和工具。下班后,他常常对着这些“宝贝”研究到深夜。
绳索取芯技术是金属矿钻探的关键,但施工中频繁遇到的碎石卡钻和岩粉堵塞问题,严重影响进尺效率和岩芯采取率。薛飞招不服输,对着图纸和实物反复琢磨。“这些零件虽然沾满了油渍,但它们可以说是我的‘尊师’。”薛飞招笑着说。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钻杆、取芯管。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正导向-动态锁定集成冲击器”的概念,用于解决碎石卡钻难题;又设计了“分瓣内管总成环腔解卡机构”,有效应对岩粉堵塞问题。
党旗引领:军魂匠心铸就勘探铁军
在偏远的野外项目部,党建工作不仅是凝聚人心的旗帜,更是攻坚克难的堡垒。项目党小组有6名党员,其中3名是退役军人。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建设党员活动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联学共建,将红色基因注入地质找矿的实践中。
郭小强,曾是野战部队的一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随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废墟中用生命开辟救援通道。2019年转业到二队后,他把钻台当作新的“战场”。从宁晋盐井的寒风到内蒙古沙漠的风沙,从贵州的复杂地层到云南的崇山峻岭,环境在变,挑战在变,但军人的坚韧和共产党员的担当从未改变。
霍爱平,在部队时是优秀教员,荣获过“信息通信旅新训优秀教员”称号。2020年转业到二队,他主动要求到一线工作,从基础的井架工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现已成长为班长。他将部队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带到了钻探现场。
最年轻的党员姜津,2023年从部队退伍。参与过维和任务的他,换上“钻探红”工装后,雷厉风行的作风丝毫未减。面对陌生的地质钻探,他拿出新兵训练的劲头,跟着班长寸步不离地学,休息时追着老师傅问,晚上抱着操作手册“啃”。仅仅55天,他就完成了从“地质小白”到独立上岗的蜕变。
这几名“老兵”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身上体现的忠诚、纪律、担当和奉献精神,与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交相辉映,形成了强大合力。
薪火相传:深山里的“家”与传承
项目团队团结拼搏的氛围,源于项目部如家一般的温暖。被大家亲切称为“黄哥”的黄众军,是队里的老师傅,也是年轻人的“贴心老大哥”。工作上,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休班时,有一手好厨艺的他总会露上一手,蒸馒头、擀面条、包包子……在遥远的云南深山里,这些北方风味的家常饭成了抚慰乡愁的“奢侈品”,让年轻队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传帮带”的地质优良传统在这里生生不息。入职不到一年的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王狄森,是这种传承的直接受益者。“说实话,刚来时心里很忐忑,怕干不好。”王狄森说,“但分队的同事就像家人一样,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从识别岩芯到操作设备,从整理资料到对接甲方,毫无保留。”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抱着专业书和图纸钻研,进步神速。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担任项目管理员,对参与施工的钻孔情况了如指掌。“在四分队,真的处处是温馨。我现在都学会包饺子啦!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王狄森心中满是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云南的红土地上,河北局二队的“勘探铁军”精神正由新一代青年地质人接续传承。当年轻队员面对困难感到迷茫时,老师傅们常说:“有困难告诉我,项目部就是你的家,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句朴实的话语,穿越时空,回荡在新时代的钻塔下,温暖而有力。
钻机日夜不息,岩芯一米米取出,记录本上的数据日渐丰满。目前,云南金矿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河北局二队而言,这场“首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找矿本身。 它是一次成功的“跨界”演练,证明了这支队伍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绿色勘查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升华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它更是一次有力的人才淬炼,让年轻的肩膀在实战中变得坚实,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之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挥师西南叩“金”门——河北局二队云南金矿勘查纪实
作者: 贾彦虎 刘明杰
在“勘探铁军”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钻塔的轰鸣始终与国家能源资源命脉同频共振。为进一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二队主动拓宽矿产勘查领域,凭借积淀深厚的勘探技艺挥师新的战场——金属矿产勘查。
2024年秋,一支由二队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先遣队,肩负着探索开拓的使命,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不仅是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的“地质博物馆”,更是二队叩开金属矿勘查大门的首个“实战考场”。
挺进滇南:在绿水青山间寻觅“金”光
彩云之南,风景如画,但对于地质勘探者而言,旖旎风光背后是陡峭的地形、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上,二队毅然矗立起钻塔,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这是我队拓展矿产勘查领域,实施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金属矿产勘查项目。”二队队长王风才介绍。从熟悉的华北平原到陌生的西南山区,从擅长的煤炭、地热、钾盐、岩盐到具有挑战性的金矿,这一步,意义非凡。“它关乎队伍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检验着我们这支老牌劲旅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新团队是首要任务。二队第四钻探分队被委以重任。初到云南,挑战便接踵而至,语言不通、气候不适、饮食差异……最关键的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开展勘查工作。“资源勘查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队党委对项目组下达的死命令,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绿色勘查:于细微处守护“滇”峰绿意
“在森林里动土,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技术负责人薛飞招回忆起最初设计施工方案时的情景。传统勘探作业难免会对地表植被、土壤造成较大扰动,但在云南,项目组将“绿色地质勘查”要求融入每一个细节。
一场围绕“最小化环境足迹”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技术人员优化从装备进场、驻地建设、钻探施工到最终生态恢复的全链条方案,引入了先进的履带式全液压岩芯钻机,这种钻机如同“勘探界的精密手术刀”,其“橡胶履带”设计,配合铺设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拼接道路,能严格控制作业宽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修路对山林造成的砍伐和开挖。
在钻机基台铺设上,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采用模块化镀锌格板,“就像搭积木一样”,既能稳固支撑设备,项目完工后又能轻松拆除,几乎不留痕迹。钻井液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他们最终确定了生物聚合物环保泥浆体系,“这种泥浆可以被自然环境快速降解,不会破坏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平衡。” 即使是暴雨天气,项目组也有一套成熟的应急预案,力求让大地尽快“愈合”。
这套绿色勘查“组合拳”,不仅有效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影响,更体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为在生态脆弱区实现找矿突破与环境保护双赢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新攻坚:智慧火花照亮探矿深空
金属矿勘查,尤其是金矿勘查,其钻探工艺、取芯要求、判层识矿与煤炭勘查截然不同。“煤炭勘查目标层位稳定,好比在固定的楼层找房间;而金矿化带变幻莫测,如同在迷宫里找一根隐藏的金线。”薛飞招形象地道出了技术壁垒。对这支以煤勘见长的团队而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学习。
“困难比预想的要多。”薛飞招坦言。他是团队的“技术宅”,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背景和注册土木工程师资格,让他对技术难题有着执着的钻研劲头。他的宿舍如同一个小型实验室,床头、地上堆满了各种钻探零件和工具。下班后,他常常对着这些“宝贝”研究到深夜。
绳索取芯技术是金属矿钻探的关键,但施工中频繁遇到的碎石卡钻和岩粉堵塞问题,严重影响进尺效率和岩芯采取率。薛飞招不服输,对着图纸和实物反复琢磨。“这些零件虽然沾满了油渍,但它们可以说是我的‘尊师’。”薛飞招笑着说。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钻杆、取芯管。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正导向-动态锁定集成冲击器”的概念,用于解决碎石卡钻难题;又设计了“分瓣内管总成环腔解卡机构”,有效应对岩粉堵塞问题。
党旗引领:军魂匠心铸就勘探铁军
在偏远的野外项目部,党建工作不仅是凝聚人心的旗帜,更是攻坚克难的堡垒。项目党小组有6名党员,其中3名是退役军人。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建设党员活动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联学共建,将红色基因注入地质找矿的实践中。
郭小强,曾是野战部队的一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随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废墟中用生命开辟救援通道。2019年转业到二队后,他把钻台当作新的“战场”。从宁晋盐井的寒风到内蒙古沙漠的风沙,从贵州的复杂地层到云南的崇山峻岭,环境在变,挑战在变,但军人的坚韧和共产党员的担当从未改变。
霍爱平,在部队时是优秀教员,荣获过“信息通信旅新训优秀教员”称号。2020年转业到二队,他主动要求到一线工作,从基础的井架工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现已成长为班长。他将部队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带到了钻探现场。
最年轻的党员姜津,2023年从部队退伍。参与过维和任务的他,换上“钻探红”工装后,雷厉风行的作风丝毫未减。面对陌生的地质钻探,他拿出新兵训练的劲头,跟着班长寸步不离地学,休息时追着老师傅问,晚上抱着操作手册“啃”。仅仅55天,他就完成了从“地质小白”到独立上岗的蜕变。
这几名“老兵”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身上体现的忠诚、纪律、担当和奉献精神,与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交相辉映,形成了强大合力。
薪火相传:深山里的“家”与传承
项目团队团结拼搏的氛围,源于项目部如家一般的温暖。被大家亲切称为“黄哥”的黄众军,是队里的老师傅,也是年轻人的“贴心老大哥”。工作上,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休班时,有一手好厨艺的他总会露上一手,蒸馒头、擀面条、包包子……在遥远的云南深山里,这些北方风味的家常饭成了抚慰乡愁的“奢侈品”,让年轻队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传帮带”的地质优良传统在这里生生不息。入职不到一年的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王狄森,是这种传承的直接受益者。“说实话,刚来时心里很忐忑,怕干不好。”王狄森说,“但分队的同事就像家人一样,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从识别岩芯到操作设备,从整理资料到对接甲方,毫无保留。”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抱着专业书和图纸钻研,进步神速。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担任项目管理员,对参与施工的钻孔情况了如指掌。“在四分队,真的处处是温馨。我现在都学会包饺子啦!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王狄森心中满是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云南的红土地上,河北局二队的“勘探铁军”精神正由新一代青年地质人接续传承。当年轻队员面对困难感到迷茫时,老师傅们常说:“有困难告诉我,项目部就是你的家,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句朴实的话语,穿越时空,回荡在新时代的钻塔下,温暖而有力。
钻机日夜不息,岩芯一米米取出,记录本上的数据日渐丰满。目前,云南金矿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河北局二队而言,这场“首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找矿本身。 它是一次成功的“跨界”演练,证明了这支队伍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绿色勘查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升华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它更是一次有力的人才淬炼,让年轻的肩膀在实战中变得坚实,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之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彻落实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安全生产“雷霆行动”工作部署,领导带头、聚焦重点、举一反三,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安全根基。
高位推动,确保责任层层压实。行动伊始,水文局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细则,成立由局领导带队的4个督导检查组,迅速构建起“党委统筹、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水文局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邯郸片区自建房开展隐患排查;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分赴基层一线,直插项目现场。各单位闻令而动,班子成员下沉一线,累计排查项目54个,项目覆盖率93%,确保了安全责任层层传导。
聚焦重点,隐患整改“零容忍”。本次行动聚焦项目工地隐患排查治理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两大核心任务,以“全覆盖、零容忍”的决心,展开拉网式大排查。在项目工地,重点排查临时用电、安全防护设施、外协队伍管理等关键环节。在自建房整治中,重点排查供电线路、消防设施等风险隐患。行动期间排查出的298项安全隐患,均已完成整改。同时,对全局53处自建房进行了专业安全鉴定,通过拆除、加固、封存等方式,全面消除了房屋结构安全隐患。
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机制。在“雷霆行动”的有力推动下,水文局多项安全管理工作协同并进、成效显著:高标准完成总局安全生产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明确以水文局二队为主体组建东北应急救援中队,应急救援能力再上新台阶;安全生产调度智慧管理平台即将投用,科技兴安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备战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展现央企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