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北宋时期,浙江主要对外贸易的港口除原有的明州港之外,又新增了杭州港。北宋政府在两港设立市舶司;明州、杭州港的对外贸易走在全国的前列。北宋时期明州港,在中日贸易史上已跃居全国首位。日本的海舶往来,都集中在明州;中国商人到日本经商的船舶也必须从明州港出发。
杭州港,已成了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北宋政府不仅在此设立市舶司。并且在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规定:“自今商旅出海外藩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司陈牒,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入其宝货。”全国各地出海的商船都必须向设在杭州的两浙市舶司办理手续。可见该处市舶司在当时所占的重要地位。
北宋对外贸易对象中,除了与日本外,开始与朝鲜也有频繁的交往。在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以前,去高丽的路线,是在山东莱州出海。高丽到宋朝来,也在登州或密州登陆。熙宁七年(1074年)以后,高丽使者金良鉴为了远避契丹,请求改在明州上陆。从此明州成为通往高丽的重要港;因此明州与高丽的贸易也日益频繁起来。北宋在明州兴建了“高丽行使馆”,专门接待朝鲜半岛的使者和商贾。同时北宋使者与商人到高丽也从明州出发,元丰二年(1079年)规定:凡商人去高丽,资金达五千缗者,在明州登记姓名、籍贯及经营项目等,并要寻人作保,方可发“引”(类似证件)。如无“引”,就作为私贩违法论处。北宋明州商人远航到高丽经商的,如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有明州商人陈亮和台州商人陈维绩等147人;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有明州教练使张宗闵、许从纲首汤等38人;同年五月,又有明州商人杜道济、祝延祚到高丽。高丽王朝为了在经济上积极发展与宋的贸易关系,经常派遣商舶到明州,这都促进了明州的海外贸易的发展。
杭州和明州的贸易对象除了日本、朝鲜半岛外,还有大食、交趾、占城、渤泥、三佛齐、丹流眉、真腊等。
北宋时期的外贸品种日益增多,从日本输入的货物,主要是:木材、黄金、硫磺、水银、砂金和各种工艺品。木材大量用于建筑房屋和造船及修建寺庙。当时日本的木材价廉物美。老年人都希望买来作棺木;宋代黄金价格比日本高,这样黄金的大量输入,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高丽输入的货物,主要是人参、药材以及各种布匹、漆、铜器、虎皮等。另外南海诸国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珍珠、龙脑等。
而浙江输出的产品主要是:瓷器、丝绸、腊茶、香料、药材、书籍、文具以及铜钱等。北宋书籍不断传入朝鲜与日本,宋太宗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本《大藏经》等大部头书由日本僧人图然于雍熙元年(986年)乘坐浙江台州商船带归,藏于京都法成寺;北宋淳化二年,高丽遣使韩彦恭来贡,请求佛经,北宋政府也赠《大藏经》一部,政府又多次赠送高丽大批书籍;高丽在中国影响下,学会了雕版印刷技术。所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陆续传到日本、高丽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