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纸币取代银元(硬通货),由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其余货币一律停止使用。国民政府借此统一了货币发行权。同时稳定汇率,法币实行“外汇本位制”,盯住美元和英镑,但以美元为主,1元法币约合0.29美元。
“国民党政府统一货币发行,从理论上完成了货币近代化的进程。蒋介石自己也说,他实行经济统制是从整顿金融开始。”虞和平说,“随后,国民政府改组机构,加强对工业和交通的控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改组政府部门,成立三部三委,准备与日本抗战。“三部”为交通部、铁道部、实业部;“三委”是经济委员会、国防设计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1935年后,由国防设计委员会更名而来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为当时中国权力最大的经济主管部门。
“尽管国民党从1928年开始提出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计划,但并未马上执行。”研究中华民国史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兴胜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钱,另一方面,军阀还在混战,名义上统一全国的国民政府执政力量并不强。
到1935年,四大银行改组与法币改革成功,同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遇刺被迫辞职出国,担任实业部长的汪系重臣陈公博下台,继任者为原中国银行总裁、《大公报》社长吴鼎昌。吴鼎昌响应蒋介石号召,开始大规模对工业着手实施酝酿已久的国营建设计划。
1930年,国民政府实行了有限度的开放政策。在外交、经济和教育等技术性政府引入部分非国民党籍的专家型知识分子。1931年9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蒋介石、宋子文分别任正副委员长,委员最多时近40人,均为党、政、学、商各界知名人物。作为经济计划与实行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负责统筹国营经济,扩大国营经济体系,它被视为当时“中国统制经济的最高机关”。上海银行的陈光甫、中华火柴厂的刘鸿生、申新纺织的荣宗敬等著名民族资产阶级也名列委员之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