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947年,资源委的实际负责人一直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翁早年留学比利时,与自由派代表胡适私交甚笃。1932年夏,翁文灏应邀赴庐山为蒋介石讲学,开始了他与蒋介石及南京政府上层的直接交往,他企图借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实现其工业救国的理想,向蒋介石进言:国家必须建设,绩效可期。1954年3 月,胡适在《自由中国》杂志的一次茶会上曾对资源委员会评价到:“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持这种主张的,莫过于翁文灏、钱昌照。他们所办的资源委员会,在过去20年之中,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都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尽管此时国民政府上至蒋介石,下至翁文灏、钱昌照等资源委成员,或将国家资本主义视为富强中国的捷径,或对计划经济情有独钟,但这时国民党所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反而在早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资本力量的发展。
“中央政府的确立,统一币制、统一税收,这些都是民间资本一直以来的呼声,统一才能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赵兴胜博士对《商务周刊》说。
而林纲也认为:“从抗战之前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看,国家统制得并不过,仍是自由经济政策为主,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市场经济。这是从北洋政府延续来的。国民政府想控制,但又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因为厂子的原料、资本、生产等都掌握在资本家自己手里。”
事实是,抗战之前,在当时的三大主要产业纺织、电力和航运中,民资确实显现出非凡实力。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记载: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占有的市场份额为44.2%,且规模不俗,仅荣家的申新资产总值达7365万元,资本公积和准备金1390万元。其余为日商和英商瓜分。
民营电厂已发展到415家,发电总量为32万千瓦。而当时全国电厂总计为460家,发电总量为63万千瓦。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