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长江有色金属网,长江综合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报6.50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同步跌至6.33万元/吨。这一价格成为近两年的历史低位,更击穿外采锂云母、锂辉石等主流工艺的成本线,仅盐湖提锂企业尚存利润空间。
面对价格持续探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以技术降本、资源整合和金融工具对冲三把“利剑”,展开一场生存与突围的攻坚战。
供应过剩与需求分化:价格下行的双重绞杀
当前碳酸锂市场的困局,本质仍是供需失衡的延续。供应端,非洲Goulamina、卡玛蒂维等锂矿项目加速投产,阿根廷盐湖新产能爬坡顺利,叠加国产矿复产,全球锂资源供应量持续攀升。
需求端,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维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放缓叠加钠离子电池、磷酸铁锂(LFP)等技术路线分流需求,导致锂资源消耗弹性减弱。
储能市场虽被寄予厚望,但其需求释放节奏滞后于产能扩张,难以对冲过剩压力。隆众资讯指出,当前市场看跌情绪主导,即便部分盐厂检修减产,也难以扭转短期供过于求的格局。
上游洗牌:低成本产能“收割”市场份额
价格持续下探加速了上游资源的“冰火两重天”。高成本的锂辉石矿山已陷入亏损,而盐湖提锂企业凭借3万-6万元/吨的成本优势逆势扩张。
赣锋锂业通过阿根廷Mariana盐湖和非洲Goulamina锂矿项目的低成本量产,构建“资源开采+回收利用”的闭环体系,将单吨成本压缩至行业前10%水平。大中矿业则通过工艺优化降低锂云母提锂能耗,在行业寒冬中强化成本护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澳洲已有7座高成本锂矿宣布减产,行业出清信号明确。
中下游博弈:库存减值与成本红利的双重挑战
对于正极材料和电池企业,锂价下跌既是机遇也是风险。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厂商通过“浮动长协+动态采购”策略对冲库存减值压力,同时将原料成本下降红利向电池环节传导。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则借机强化议价权,推动与材料企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并加速半固态电池、磷酸锰铁锂等低锂耗技术商业化,进一步压缩单位产能的锂资源需求。不过,产业链利润再分配也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缺乏资源保障和套保能力的代工厂,正面临产能出清危机。
破局之道:技术迭代与金融工具的双重防御
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构建“硬科技+软实力”的复合防线。技术层面,盐湖提锂吸附法工艺优化、锂云母提锂环保技术突破,以及湿法回收效率提升至95%以上,正在重塑全球锂资源成本曲线。
金融工具层面,天齐锂业、科力远等企业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利润,湖南裕能等厂商则运用库存动态管理降低波动风险。更具前瞻性的企业如赣锋锂业,已布局从锂矿开采到储能系统、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通过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
当前碳酸锂市场正处于产能出清的关键窗口期。投资者需警惕短期反弹的“假象”,重点关注具备盐湖资源禀赋、技术降本能力及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而对于行业而言,这场深度调整或将催生更健康的产业生态——唯有将成本控制刻入基因的企业,才能在下一轮景气周期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