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多晶硅期货主力2601合约延续跌势,收盘下跌1.67%,与西南产区陆续停产带来的减产预期形成鲜明反差。11月多晶硅预计排产11.63万吨,环比大幅下降15.36%,但截至11月14日厂库仍攀升至26.57万吨,环比增加0.59万吨。减产未能扭转跌势的背后,是供给过剩的历史遗留问题与下游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
供给端:减产难抵过剩,龙头库存压顶
表面看,供给端已释放收缩信号。西南产区因进入枯水期,多家企业陆续停产检修,直接导致11月排产环比降幅超15%,这也是年内最大单月排产降幅。但深入拆解可见,短期减产难以撼动前期积累的供给冗余。数据显示,2025年前10月国内多晶硅累计产量达128万吨,同比增幅超40%,而同期下游光伏组件产量同比增幅仅28%,供需增速差已持续扩大。
行业龙头的库存数据更印证了供给压力。国内多晶硅龙头通威股份在11月17日的投资者互动中透露,当前公司多晶硅产品库存处于“合理偏高”水平,为保障出货节奏,近期已对单晶致密料报价下调2%。另一家龙头协鑫科技也在月度经营简报中提及,截至10月末公司多晶硅库存周转天数达45天,远超行业正常的30天周转水平。龙头企业的库存压力传导至市场,直接压制了期货盘面的反弹动能。
需求端:下游传导受阻,装机旺季不及预期
与供给端减产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下游需求的疲软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压力。作为多晶硅核心下游的光伏组件环节,近期开工率持续走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上旬国内光伏组件企业平均开工率降至65%,环比下降8个百分点,其中中小组件厂开工率甚至不足50%。组件厂开工率下滑直接导致多晶硅采购意愿低迷,多数企业采取“以销定采”策略,仅维持最低安全库存。
终端装机需求不及预期则是需求端疲软的根源。2025年1-10月全国光伏累计装机量达86GW,虽同比增长22%,但10月单月装机量仅7.2GW,环比下降18%,未达市场预期的8GW以上水平。海外市场同样承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0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28.5GW,同比增长12%,但环比下降10%,欧洲、东南亚等主要市场因补贴退坡和库存消化,采购节奏有所放缓。下游需求的“传导梗阻”,让多晶硅减产带来的供需改善预期化为泡影。
库存与预期:去化周期拉长,市场信心不足
高库存叠加需求疲软,形成了“越跌越不敢补库”的负向循环。截至11月14日,26.57万吨的多晶硅厂库规模较年初增长超80%,按当前下游月均采购量计算,库存消化周期需2.3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库存结构呈现“厂库高、社库低”的特点,说明库存压力集中在生产端,企业去库意愿强烈,进一步加大了价格下行压力。
市场预期的低迷也在期货盘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1月18日盘前虽有部分资金试图借减产消息炒作反弹,推动主力合约一度小幅冲高,但随后大量套保盘入场压制涨幅,最终收盘回落。机构观点普遍谨慎,中金公司在当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多晶硅供需拐点需等待库存去化至20万吨以下,且下游装机出现明确回暖信号,短期仍以弱势震荡为主”。
后续走势:需求回暖与库存去化节奏
短期来看,多晶硅市场仍将处于“减产托底、需求压顶”的博弈阶段。12月西南产区停产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预计排产将继续下降5%-8%,供给收缩力度有望增强。但价格能否止跌,核心仍取决于需求端表现,需重点关注11月下旬国内大型光伏电站集中并网进度,以及海外市场年末补单情况。
中长期而言,行业扩产节奏将成为关键变量。当前通威、协鑫等龙头的新增产能计划仍在推进中,若未来需求回暖不及预期,新增产能释放可能再度加剧供给过剩。对于产业链参与者而言,需警惕价格下行带来的库存减值风险,同时关注光伏政策利好及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增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