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援疆小队征战哈密无人区 给戈壁做“CT” 为新疆寻宝藏
作者: 刘 珺
天山脚下,戈壁广袤,人迹罕至。强烈的紫外线将沙砾镀上了金色,连绵起伏的沙丘与蓝天白云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里,活跃着一支物探勘查队伍,他们运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为新疆哈密地区做“CT”,探寻戈壁深处的宝藏密码。这支队伍就是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地质援疆小队。
集结西行吹响地质援疆号角
初夏时节,万物生长。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探专业队伍,物化探大队响应局党组地质援疆号召,承接了新疆哈密市土屋延东一带铜矿调查评价物探勘查项目,争当为国找矿、服务新疆发展的先锋。
承载着队党委的嘱托,5月28日,大队地质勘查公司5名物化探、地质技术骨干,带着三维激电、无人机航磁等最新技术装备,跨越3000多公里,在新疆哈密市集结,正式启动综合物探工作。
“这个项目是公司践行地质援疆使命的具体行动,也是开拓新疆、甘肃等西部市场的关键一步。”公司董事长温彬说,“项目组挑战极端区域和环境,不只是为了完成找矿任务,更是要打造一支能征善战、敢于担当的专业技术队伍,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出力。”
哈密市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是新疆的“东大门”。项目位于哈密市以南150公里处的无人戈壁。这里烈日炙烤、沙尘漫天,但恶劣环境挡不住项目组攻坚克难的劲头。此次物探工作以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及高精度磁法为主,目的是摸清矿区地球物理背景,选出成矿有利区域开展钻探,为查明矿体深部延伸特征提供依据。
物探先锋队的野外一天
“在大多数人眼中,新疆戈壁意味着干旱、荒凉与孤独,”温彬说,“但物探人的眼睛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的工作就是解码地球的物理信号,透视它的真正面貌,探明蕴藏的矿产资源。”
天刚破晓,晨光微露,项目组就带着专业设备出发了。
手套、草帽、墨镜、防风面巾是他们抵御日晒的常用装备,物探仪器、电缆线、铁锹、锤子是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馕饼等干粮、饮用水、浇电极的桶装水是他们在戈壁工作的补给。
远处的沙丘连绵起伏,车辆驶过,卷起漫天黄土。一辆越野车、一辆皮卡车开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测区。
“今天的工作是完成大功率激电测深8个点位。开始挖坑、埋电极!”温彬举起铁锹,一声令下,项目组就开干了。
挖坑可是个硬功夫。戈壁的土层表面是卵石,底下是坚硬的盐碱壳,大家得蹲在地上用铁锹、铁锤一点点地刨。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30厘米深的沙坑有序散开。
“哐当、哐当……”项目组成员用铁锤把电极敲入坑中,再埋好铜板,对着沙坑均匀浇水让土壤导电……一小时后,一个电信号发射端终于布设完毕。
此时,烈日当空,地表温度已突破50摄氏度。一番体力劳动后,大家个个涨红了脸,嘴唇裂开了几道血口子,衣服被汗水打湿,又被高温烘干。
“戈壁沙层干燥,存不住水,电阻大,供电不理想。我们就深挖电极坑、增加铝板数量、大量浇水,通过反复尝试,独创了‘每日100升水’方案,成功降低了接地电阻,使供电电流达到15毫安以上,攻克了沙地物探蓄水供电难题。”温彬自豪地说。
调试妥当后,设备开始向千米地下发射电信号。
技术骨干黄明生、王顺扛着水、电极、锤子、电线、不极化罐、信号接收器等,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在茫茫戈壁中缓慢负重前行。鞋底踩在滚烫的石头上,能闻到橡胶被烤焦的煳味。
步行十余公里,都没有信号,大家只能靠对讲机沟通实时工作进度。下午两三点逐渐刮起了大风,黄沙像浊浪从天边压来,他们下意识地扑在仪器上,用身体围成圈挡风,嘴里、鼻孔里全是沙粒。收工后,每个人都变成了活动的“土俑”。
回到驻地8人间板房时已夜幕降临。简单吃过晚饭,项目组又投入激烈探讨中,地质图上灵龙调查区的一条矿化带成了焦点。
项目负责人危志峰盯着图上的标记,提出疑问:“结合已有物探数据,这条铜矿化带,会不会往北东乡方向延伸?”
从物探曲线的细微波动到地质构造的潜在走向,大家围着图纸反复比对推演。最终,他们根据物探异常修正了地质图的矿化异常范围,让接下来的勘探脚步更有底气。
挖坑埋电极浇水接线
30余天的野外鏖战,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天。所有付出,都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资料。
7月上旬,他们完成了1∶10000磁法剖面测量10千米、激电中梯剖面测量10千米、大功率激电测深200点的艰巨任务,新疆项目首战告捷。
地质精神在西陲闪光
在项目组,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党支部书记,危志峰深知责任重大。野外工作启动前,他对项目组进行了系统的安全和作业规范培训,并反复强调:“安全是生命线,质量是根本。这里环境特殊,更要警惕驾驶风险、中暑脱水和电法作业中的触电隐患。”
中午酷热难耐时,危志峰主动接替队员承担较为繁重的工作,脸晒得黝黑,还脱了层皮,依然咬牙坚持。晚上七八点回到驻地后,他又和技术负责人总结当日工作,研究第二天的工作路线,直到凌晨才休息。他以身作则,为项目组在复杂环境下规范作业筑牢了安全防线。
项目技术负责人蔡英文是一名征战南北、经验丰富的物探“老将”,这是他第三次入疆。“工期紧、难度大,要想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计划,我们必须做到分秒必争、调度精准、配合无间!”他眼神坚定地说。
项目组每晚提前演练施工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业中注重团队协作,每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队员们白天高效采集数据,晚上第一时间整理资料,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大家都说,蔡英文是带领项目组穿越技术戈壁的“活地图”。
地质高级工程师黄明生长期从事金铜矿勘查,这是他首次深度参与一线物探作业。“以往对物探的理解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感慨道,“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物探与地质找矿‘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物探异常就像是大地写给我们的密码,必须结合扎实的地质认识才能精准破译。”
黄明生不仅积极学习物探知识,更主动发挥专长,为项目组同事讲解矿区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分享找矿经验,在实战中提升团队的综合找矿能力。
项目组最年轻的测绘工程师王顺被大伙儿昵称为“顺溜”,项目组工作群“我的兄弟叫顺溜之新疆戈壁滩找矿”因此得名。第一次来新疆的他精力充沛,总是主动承担最偏远的测线工作,抢着搬运最沉重的设备。
“这里处处都没有路,但处处又都是路!”乐观的王顺,在车辆两次突发爆胎时,麻利地与队友配合更换备胎,再驱车上百公里往返市区补胎,毫无怨言。他的笑容如同戈壁中的一泓清泉,深深感染了队友。
“只要祖国需要,必将再赴边疆。”这支江西物探铁军运用地球物理全方位、多尺度、多方法、多参数的探测技术手段服务新疆找矿,用实际行动诠释“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的奋斗赞歌。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科普进校园活动 “硬核装备”邂逅“青春力量”
作者:李明亮 路正昆
秋阳正好,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校园内气氛热烈,一场以“科技防灾 少年当先”为主题的地灾防治进校园科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黔江区教育委员会、黔江区应急局、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技术中心)、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通过“室内+室外”“科普+互动”的创新形式,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
专家课堂“解疑惑”
趣味问答激活“防灾脑”
“什么是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遇到泥石流应该往哪里跑?”在阶梯教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浩东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生命安全》为题,用“岩层‘生病’会‘垮塌’”等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大白话”,结合身边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讲解了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及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最好的‘防灾疫苗’就是提升防灾意识。”107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唐俊刚带来了题为《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防灾》的专题分享。他从黔江区及学校周边地灾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切入,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精准发现隐患,并深入解析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具体应用。这一分享,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随后的趣味问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安全小卫士”,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强化了“避开陡坡”“向两侧逃生”“地灾征兆识别”等关键技巧,检验了学习效果。主办方还向参与问答的学生赠送了活动奖品,有笔、书签、笔记本、试卷夹等学习用品,以及奖牌、航展礼盒、定制水杯等纪念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小手拉大手”
筑牢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
活动尾声,一场温馨的赠书仪式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107地质队向学校及学生代表赠送《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防灾避险——漫话地质灾害》《迷人的岩石》等科普读物。“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明白,防灾不是‘别人的事’,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安全讲解员’。”新华初级中学校校长姚麒麟说。
“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犹如潜藏于山间的‘不定时炸弹’,然而,同学们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的。”107地质队副队长侯雪峰表示,本次活动让地灾防治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正值防灾减灾关键期,正如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黔渝在致辞中所言:“当科技‘硬实力’与青少年‘软活力’相遇,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将会更加畅通。”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科普进校园活动 “硬核装备”邂逅“青春力量”
作者:李明亮 路正昆
秋阳正好,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校园内气氛热烈,一场以“科技防灾 少年当先”为主题的地灾防治进校园科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黔江区教育委员会、黔江区应急局、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技术中心)、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通过“室内+室外”“科普+互动”的创新形式,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
专家课堂“解疑惑”
趣味问答激活“防灾脑”
“什么是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遇到泥石流应该往哪里跑?”在阶梯教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浩东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生命安全》为题,用“岩层‘生病’会‘垮塌’”等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大白话”,结合身边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讲解了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及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最好的‘防灾疫苗’就是提升防灾意识。”107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唐俊刚带来了题为《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防灾》的专题分享。他从黔江区及学校周边地灾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切入,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精准发现隐患,并深入解析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具体应用。这一分享,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随后的趣味问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安全小卫士”,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强化了“避开陡坡”“向两侧逃生”“地灾征兆识别”等关键技巧,检验了学习效果。主办方还向参与问答的学生赠送了活动奖品,有笔、书签、笔记本、试卷夹等学习用品,以及奖牌、航展礼盒、定制水杯等纪念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小手拉大手”
筑牢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
活动尾声,一场温馨的赠书仪式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107地质队向学校及学生代表赠送《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防灾避险——漫话地质灾害》《迷人的岩石》等科普读物。“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明白,防灾不是‘别人的事’,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安全讲解员’。”新华初级中学校校长姚麒麟说。
“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犹如潜藏于山间的‘不定时炸弹’,然而,同学们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的。”107地质队副队长侯雪峰表示,本次活动让地灾防治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正值防灾减灾关键期,正如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黔渝在致辞中所言:“当科技‘硬实力’与青少年‘软活力’相遇,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将会更加畅通。”作者:李明亮 路正昆
秋阳正好,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校园内气氛热烈,一场以“科技防灾 少年当先”为主题的地灾防治进校园科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黔江区教育委员会、黔江区应急局、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技术中心)、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通过“室内+室外”“科普+互动”的创新形式,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
专家课堂“解疑惑”
趣味问答激活“防灾脑”
“什么是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遇到泥石流应该往哪里跑?”在阶梯教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浩东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生命安全》为题,用“岩层‘生病’会‘垮塌’”等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大白话”,结合身边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讲解了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及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最好的‘防灾疫苗’就是提升防灾意识。”107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唐俊刚带来了题为《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防灾》的专题分享。他从黔江区及学校周边地灾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切入,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精准发现隐患,并深入解析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具体应用。这一分享,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随后的趣味问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安全小卫士”,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强化了“避开陡坡”“向两侧逃生”“地灾征兆识别”等关键技巧,检验了学习效果。主办方还向参与问答的学生赠送了活动奖品,有笔、书签、笔记本、试卷夹等学习用品,以及奖牌、航展礼盒、定制水杯等纪念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小手拉大手”
筑牢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
活动尾声,一场温馨的赠书仪式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107地质队向学校及学生代表赠送《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防灾避险——漫话地质灾害》《迷人的岩石》等科普读物。“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明白,防灾不是‘别人的事’,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安全讲解员’。”新华初级中学校校长姚麒麟说。
“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犹如潜藏于山间的‘不定时炸弹’,然而,同学们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的。”107地质队副队长侯雪峰表示,本次活动让地灾防治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正值防灾减灾关键期,正如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黔渝在致辞中所言:“当科技‘硬实力’与青少年‘软活力’相遇,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将会更加畅通。”作者:李明亮 路正昆
秋阳正好,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校园内气氛热烈,一场以“科技防灾 少年当先”为主题的地灾防治进校园科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黔江区教育委员会、黔江区应急局、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技术中心)、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通过“室内+室外”“科普+互动”的创新形式,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
专家课堂“解疑惑”
趣味问答激活“防灾脑”
“什么是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遇到泥石流应该往哪里跑?”在阶梯教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浩东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生命安全》为题,用“岩层‘生病’会‘垮塌’”等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大白话”,结合身边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讲解了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及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最好的‘防灾疫苗’就是提升防灾意识。”107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唐俊刚带来了题为《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防灾》的专题分享。他从黔江区及学校周边地灾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切入,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精准发现隐患,并深入解析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具体应用。这一分享,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随后的趣味问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安全小卫士”,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强化了“避开陡坡”“向两侧逃生”“地灾征兆识别”等关键技巧,检验了学习效果。主办方还向参与问答的学生赠送了活动奖品,有笔、书签、笔记本、试卷夹等学习用品,以及奖牌、航展礼盒、定制水杯等纪念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小手拉大手”
筑牢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
活动尾声,一场温馨的赠书仪式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107地质队向学校及学生代表赠送《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防灾避险——漫话地质灾害》《迷人的岩石》等科普读物。“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明白,防灾不是‘别人的事’,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安全讲解员’。”新华初级中学校校长姚麒麟说。
“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犹如潜藏于山间的‘不定时炸弹’,然而,同学们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的。”107地质队副队长侯雪峰表示,本次活动让地灾防治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正值防灾减灾关键期,正如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黔渝在致辞中所言:“当科技‘硬实力’与青少年‘软活力’相遇,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将会更加畅通。”秋阳正好,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校园内气氛热烈,一场以“科技防灾 少年当先”为主题的地灾防治进校园科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黔江区教育委员会、黔江区应急局、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技术中心)、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通过“室内+室外”“科普+互动”的创新形式,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
专家课堂“解疑惑”
趣味问答激活“防灾脑”
“什么是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遇到泥石流应该往哪里跑?”在阶梯教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浩东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生命安全》为题,用“岩层‘生病’会‘垮塌’”等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大白话”,结合身边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讲解了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及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最好的‘防灾疫苗’就是提升防灾意识。”107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唐俊刚带来了题为《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防灾》的专题分享。他从黔江区及学校周边地灾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切入,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精准发现隐患,并深入解析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具体应用。这一分享,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随后的趣味问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安全小卫士”,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强化了“避开陡坡”“向两侧逃生”“地灾征兆识别”等关键技巧,检验了学习效果。主办方还向参与问答的学生赠送了活动奖品,有笔、书签、笔记本、试卷夹等学习用品,以及奖牌、航展礼盒、定制水杯等纪念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小手拉大手”
筑牢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
活动尾声,一场温馨的赠书仪式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107地质队向学校及学生代表赠送《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防灾避险——漫话地质灾害》《迷人的岩石》等科普读物。“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明白,防灾不是‘别人的事’,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安全讲解员’。”新华初级中学校校长姚麒麟说。
“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犹如潜藏于山间的‘不定时炸弹’,然而,同学们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的。”107地质队副队长侯雪峰表示,本次活动让地灾防治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正值防灾减灾关键期,正如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黔渝在致辞中所言:“当科技‘硬实力’与青少年‘软活力’相遇,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将会更加畅通。”秋阳正好,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校园内气氛热烈,一场以“科技防灾 少年当先”为主题的地灾防治进校园科普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黔江区教育委员会、黔江区应急局、重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联合主办,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技术中心)、黔江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办,通过“室内+室外”“科普+互动”的创新形式,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地质灾害防治课。
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科技装备“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防灾“硬核力
当天下午,校园环形广场的3个科普展位围满了学生。无人机、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地灾监测设备整齐排列,107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们化身“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这些“科技哨兵”如何实时捕捉山体微变形与异常等数据,为地灾预警提供“智慧大脑”。
“我们这架无人机,即便在降雨天气也能快速勘察地灾隐患现场,搭载的摄像头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连山体表面的小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地质工程师陈鹏飞一边演示设备操作,一边结合黔江区常见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案例,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鲜活可感。
另一侧,黔江区应急管理局展示的地灾地震救援装备同样吸睛——雷达生命探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液压破拆工具组、应急布控球等装备依次亮相,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应急救援中的科技应用,引得学生们连连惊叹。
除了“看”和“听”,活动还设置了VR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模拟的滑坡现场,在虚拟场景中练习“观察山体裂缝—判断危险等级—快速撤离”的全流程应急避险。“太真实了!刚才VR里山体‘滑动’时,我心跳都加快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不会慌。”学生在摘下设备时,仍难掩兴奋。
专家课堂“解疑惑”
趣味问答激活“防灾脑”
“什么是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信号’?遇到泥石流应该往哪里跑?”在阶梯教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浩东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生命安全》为题,用“岩层‘生病’会‘垮塌’”等比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大白话”,结合身边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讲解了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及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
“最好的‘防灾疫苗’就是提升防灾意识。”107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唐俊刚带来了题为《筑牢生命防线,科技赋能防灾》的专题分享。他从黔江区及学校周边地灾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切入,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精准发现隐患,并深入解析了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的具体应用。这一分享,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随后的趣味问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安全小卫士”,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强化了“避开陡坡”“向两侧逃生”“地灾征兆识别”等关键技巧,检验了学习效果。主办方还向参与问答的学生赠送了活动奖品,有笔、书签、笔记本、试卷夹等学习用品,以及奖牌、航展礼盒、定制水杯等纪念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小手拉大手”
筑牢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
活动尾声,一场温馨的赠书仪式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107地质队向学校及学生代表赠送《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防灾避险——漫话地质灾害》《迷人的岩石》等科普读物。“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明白,防灾不是‘别人的事’,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安全讲解员’。”新华初级中学校校长姚麒麟说。
“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隐患犹如潜藏于山间的‘不定时炸弹’,然而,同学们无需过度恐慌,因为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的。”107地质队副队长侯雪峰表示,本次活动让地灾防治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正值防灾减灾关键期,正如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黔渝在致辞中所言:“当科技‘硬实力’与青少年‘软活力’相遇,全民防灾‘最后一公里’将会更加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