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诗仙李白笔下,黄河气势磅礴、一往无前。今时今日,黄河之水既有 “天上来” 的自然灵韵,更添从“污”转“净”的再生新篇。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源地,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挑战,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73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每天150万立方米污水在地下悄然蜕变。这些浑浊的水,曾是城市代谢的“废弃物”,却在科技的怀抱中开启了重生之旅。
作为银川市再生水利用的核心设施之一,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下称“银川一再”)日处理水量约12.5万吨/日,占全市再生水处理量的37%。为确保再生水水质产出的效能,银川第一再生水厂运用多段进水的高效脱氮除磷的生化工艺等先进工艺,涵盖 9 项专有技术、14 项专利技术,为水厂的稳定运行、再生水水质、水量以及绿色节能方面提供了高质量的保障。
据北控水务集团研究院院长薛晓飞介绍,截至目前,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已稳定达标运行超过了1500天,水质达到了地表准Ⅳ类的标准,较传统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大幅提升。
污水处理厂是城市刚需,“不愿其建在自家旁”却是普遍心态,这一全球性污水治理困境,被称为 “邻避效应”。而银川第一再生水厂,却给出了全新答卷。水厂采用半地埋式的设计,地上建成对市民开放的节水主题公园,占地近20万平方米,设有运动公园、儿童公园、湿地湖区等。
薛晓飞说,园区水体、绿化用水均来自银川一再,较传统的污水处理厂,银川一再的使用面积节约了接近30%,可供公众开放的范围提升了79%,让污水处理厂变成了城市的会客厅。
放眼全国,再生水化身“生态使者”:在雄安新区,它补给白洋淀,修复“华北之肾”;于内蒙古乌海,它替代常规水,缓解工业用水压力;在北京高碑店,它回补河道,激活城市“蓝脉”。
这就是一滴水的中国式再生:它不再被视作负担,而成为城市血脉中的“活水”。而这滴水的再生,与科技赋能密切相关。
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利用BIM技术,结合“BECloud”管理信息智慧云平台、“数字双胞胎”和“精确控制系统”,构建成为中控一体化的数字化水厂。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贾丕星说,北控水务推出了运营范式升级的新理念——“云链端模式”,其核心就是水厂运营的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所谓的云,就是着力打造污水运营管理的智慧大脑。在此基础上,把一个个污水厂转变为一座座标准化的智慧水厂,也就是端。端后续的管理要实现标准、规范和智能,逐步从传统人工手工作业转变为无人少人的智慧工厂。同时,把污水运营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转变为跨厂区可以高效作业的专业化服务,这就是链。最终云、链、端三方有效协同,就形成了运营新范式。
北控水务长期坚持对污水厂运行管理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了星级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在业内很有影响力。”贾丕星说,当前在数字化加持下,我们已经能够实现星级管理的线上计算和常态化管理。
如今,再生水温柔守护着黄河。银川市再生水管网已拓展至 315 公里,每年实现河湖生态补水 7000 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高达 58% 以上。
这滴再生水,串联起黄河流域大保护的重任:在河南郑州,再生水补给贾鲁河,改善黄河水质;山东济宁的“人工湿地”工程,用再生水构建生态屏障,拦截入河污染物。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再生水厂正在黄河流域崛起。
这滴再生水,见证了中国从“治水”到“智水”的飞跃,从索取自然到回馈生态的转变。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每一滴再生水都是跃动的笔触——科技为墨,绿色为魂,绘就山河无恙的未来,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