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市场观察”网上发表文章,原题为《中国经济正在重蹈日本覆辙》其内容翻译如下:
中日在历史上不乏冲突和竞争,但两个国家有着一样的发展模式。如果不小心的话,中国经济也许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和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出口和廉价劳动力。汇率低估使出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出口的促进则是以牺牲民众的家庭收入和消费为代价的。此外,日中都鼓励高储蓄,将其用于投资。两国都产生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并将其投资于以美国国债为主的海外资产。
日本的乐曲在1985年9月戛然而止:《广场协议》的签署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缓。为恢复增长,日本决策者又掀起一轮信贷驱动的投资浪潮,此举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并最终归于破灭。中国反对仓促重估人民币,根据在于要避免走日本的老路。但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方式很像《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
中国通过国有银行系统的快速信贷扩张而非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
而跟之前的日本一样,中国银行系统不堪一击。坏账可能会引发银行业危机,也有可能抽走中国庞大储蓄和收入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削弱经济的增长潜能。
另外,日本在危机开始的时候比中国富裕得多,还拥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以及勤勉的工作作风,这些有助于它的调整。相比之下,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用进口原材料来组装、生产产品用于出口。当前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上涨正在削弱其竞争力。中国在创新和高科技制造方面的努力也还处于初步阶段。中国有关部门承认,信贷推动的投资战略导致资本错配投资效率低下国有银行蒙受贷款损失。中国摒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靠补贴无休止地扩张产能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不可行。
近几年,外界普遍地对中国的成就越来越感到惊叹。但如果中国无法完成必要的经济转型,其惊人成功最终归于猛然失败是完全有可能的。
笔者以为:上述美国人的观点太偏激,它忽视了13亿中国人的内需动力,更忽视了仅有50%城市化率的可增长容量空间。恰恰在这两点上,是日本90%城市化率和仅存1亿多人有限市场的短板所不能比拟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