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近日走进内蒙古敕勒川草原。图为2025年7月28日拍摄的雨中的敕勒川草原。 新华网记者 陈硕 摄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陈硕)雨中的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草格外地绿。“草浪”随风起伏,“蒙古包”点缀其间。 当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片草原时,只觉得神清气爽。 难以想象,昔日这里植被退化,砂石裸露,大风一刮,沙尘四起。 资料图片:图为2012年6月拍摄的生态修复前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3万亩废弃地。 新华社发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实施阴山山脉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工程,修复敕勒川草原是重要内容。 在砂石堆里种草,谈何容易。 如何破题,在离敕勒川草原不远处的蒙草集团,记者找到了答案。 “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近日走进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蒙草集团。图为蒙草种质资源库长期库。(蒙草集团供图) 走进蒙草集团的种业中心,像是走进一个种子的“基因库”。 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与记者分享,“在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研讨会上,许多专家认为,在石头堆里种草行不通。” “我们没有能够参考的案例,也缺乏相关的技术和标准,只能一步步去实验。”王君芳回忆道,“我们在敕勒川1000亩地上试验重建植被群落,然而一场洪水,让冒了头的草苗软趴在地上。”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小草很顽强,过了20多天,不少小草又长起来了。”王君芳说,到来年,整个试验场地小草铺得满满的,长得非常好。 蒙草集团研发总监邢旗告诉记者,修复团队采用模拟天然草原结合人工修复的模式,通过研发集成种子、保水剂等材料的“种子包”产品等方式,在两年内就实现了人工草地自然演替。 从1000亩的实验,到万亩草原的成功改造。蒙草集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已成功选育出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及使用权品种,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存植物种质资源2300种、6.5万份,标本17万份,编制《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等各类标准533项,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从昔日砂石满地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胜景再现。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包含蒙古冰草、草木樨、斜茎黄芪、宿根天人菊、华北蓝盆花等40余种天然牧草。现有维管植物31科、80属、108种,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维管植物的27.2%、12.4%、4.9%。动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共有动物8目、17科、30种,獾子、蛇、野兔、喜鹊、麻雀等动物已是常见,极大地提升了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 敕勒川草原运营方内蒙古新拓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曦说,“敕勒川草原已成为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国际性新型产业集群休闲度假综合体。去年敕勒川草原夏季游客接待量约为14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160万人次。”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