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稀土增产计划启幕,全球供应链或迎新变量
政策驱动:500亿卢比计划剑指“去中国化”
印度政府近日宣布,将投入350亿至500亿卢比(约合4.2亿至6亿美元)启动本土稀土增产计划,目标直指减少对华依赖。根据印度科技部门披露,该计划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预计2025年内实现商业化生产。印度稀土储量达690万吨,居全球第五,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其储量丰富,具备成为重要供应方的潜力。
技术瓶颈:落后国际标准20年的产业链困局
尽管资金注入彰显印度政府决心,但技术短板成为最大掣肘。印度稀土加工水平较国际标准落后约20年,冶炼技术仅掌握在中国、日本等国手中。印度锌业公司CEO阿伦·米斯拉直言,缺乏大规模开采技术和基础设施,商业化供应链建设需数年时间。此外,印度稀土矿品位低、环保成本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国际竞争力。
市场冲击:中国主导地位短期难撼动
当前全球稀土市场由中国主导,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的69%和精炼量的91%。印度增产计划虽被视为潜在变量,但短期难以改变格局。印度汽车行业因稀土短缺已面临生产中断风险,多家车企被迫削减电动汽车产量目标,凸显供应链脆弱性。
地缘博弈:美日澳联手“去风险”
印度正通过“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计划,推动私营部门参与稀土勘探和开采,并设立专项财政支持。印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加强在稀土加工精炼、回收等环节的合作,参与七国集团(G7)的关键矿产供应多元化计划,旨在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未来展望: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成关键
印度若要在稀土领域取得突破,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产业链,并扩大国际合作。尽管印度雄心勃勃,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全球稀土市场格局,中国的主导地位预计将持续。印度稀土战略的前景取决于能否突破技术、成本和产业链三大瓶颈,中长期或承接部分中低端加工需求,但撼动中国“资源+技术+市场”的立体优势仍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