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苏那铜矿
勘查许可证号:6500000510399
勘探面积:5。61平方千米
一、位置、交通状况
苏那铜矿区位于新疆哈密市境内(插图)。工作区地理座标:东经92°44′45″—92°47′00″,北纬43°24′30″—43°25′30″。距三道岭煤矿约30千米,距哈密市约100千米,从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三道岭煤矿及哈密市,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可由三道岭煤矿或哈密市供给。


图2矿区卫星图
二、自然地理条件
工作区位于天山南麓与戈壁相接部位,山脉为近东西走向,工作区北高南低,海拨高度为2100—2600米,相对高差一般为300—500米,属中低山区,矿区东侧头道沟及西侧柳树沟有小溪发育,流向哈密盆地。
1、1953年新疆地质局743队进行了1:20万地质调查。
2、1958年新疆冶金局704队曾进行过大比例尺的矿产普查。
3、1958-1959年石油局102/58队、106/58队在该区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
4、1959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地质测量。
5、1965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编写绘制了1:20万巴里湖幅地质图、矿产图及说明书,是该区到目前为止最系统、详实的基础资料。
6、1988年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704队曾进行过1:5万的地质矿产普查,发现该矿点。
苏那矿区的地质工作程度是对地表已有的零星采坑进行了采样,矿区进行了地质简测等工作,矿区的矿体的深部探索工作准备在07年开展。根据地表已出露的矿体产出部位、二长花岗斑岩体的蚀变特征、岩体中普遍具有铜矿化现象和我们在06年的工作,证明该矿区为斑岩型铜矿,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还应是寻找金、钼矿的区域。
三、岩层
工作区南部二长花岗斑岩外围出露上石炭统第一分层。岩性主要有:杏仁状玄武岩、玻屑细凝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玄武岩(β)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呈北西西向展布。凝灰岩(tf)分布在矿区南部,成条带状夹在玄武岩中,东部呈北西走向,西部呈东西向。生物碎屑灰岩(Ls)只在测区南东角出露很少,走向北东与玄武岩及凝灰岩斜交。
区内二长花岗斑岩位于矿区北部,占据矿区的绝大部分,走向呈近东西向,岩体侵入于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石英闪长玢岩(δμ42a)和上石炭统地层中,铜矿化体均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体内,岩体内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钾化等发育。
根据矿区地物、地貌、坡度、高差等综合因素,确定矿区地形为Ⅱ级。
区内岩石普遍硬度较大,且有破碎,岩石可钻性不好。

四、构造
矿区内的构造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体内的F1、F2两条断层,其次为北西向的一些小断层。
F1断层:为向北凸出的弧形,由北东向转为南东向,断层破碎带宽3—5米,长度大于1千米,破碎带内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强烈发育,形成铁帽。断层中部形成宽20—50厘米的构造角砾岩,此间铜矿化强烈,其中Ⅰ号铜矿体受F1断层东段北西300°走向断层控制。
F2断层:位于F1断层北70米处与F1近于平行。由北东向转为南东向与F1近于交汇,倾向北,长度大于600米。
断裂带内及其两侧岩石破碎较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

通过2006年的1:2000的地质填图,基本查明了矿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体的分布特征。地表控制了一号矿体长262米,宽0.25—1.95米,铜平均品位1.4×10-2提交334级铜资源量282.98吨。通过物探工作获得物探激电异常4个,其中2个为甲类异常。2个为乙类异常。
苏那铜矿区07年的工作上对岩体内矿化的富集规律尚未掌握,应深入开展地质详查工作,了解和掌握深部矿化富集规律,使之成为一处具有更大工业远景铜多金属矿产地。






含铜含钴的稀有金属矿床
通向矿区的道路
矿区北部的山脉
矿区南侧的一处新疆坎儿井
早期钻探的岩芯样本
正在施工的钻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