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台县阿什特苏金矿Ⅰ区地质普查》
一、概况
2010年新疆鑫海矿业有限公司投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完成了《新疆奇台县阿什特苏金矿Ⅰ区地质普查》的地质、化探预查工作。
二、主要实物工作量:
1:5万土壤测量 9.0平方千米
土壤分析样 275件
三、地理位置
测区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主要测区属库普乡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90°00′00″-90°03′00″
北纬44°56′00″-45°00′00″
勘查面积:29.16平方公里。测区位于东准卡拉麦里山,海拔1265米,为中低山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仅见有少量季节性河流和小泉水。测区内交通较方便,有简易公路可达矿区,国道128从测区西侧通过。
测区属大陆性干旱缺水气候,夏季炎热,七、八月份一般在35℃左右,最高可达42℃。冬季寒冷,平均气温至-16℃,最低温度-30℃,卡拉麦里山区十一月份后开始降雪,翌年四月左右融化。
测区内多风,四月-九月间多为西北风,十月-三月间则多为东或东南风,风力一般在3-6级,个别可达八级左右。
测区附近无固定居民点,区内无工业。生活用品、粮食蔬菜均靠奇台县供应。
四、区域地质
测区位于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中,即东准葛尔褶皱带,卡拉麦里过渡带和准葛尔拗陷区。
(一)地层
测区为地槽区,地层出露较复杂,现由老至新有
1、泥盆系:它是测区内发育最广泛的地层之一,北塔山地区均有大面积出露,上部为粉砂岩、砂岩及生物灰岩;下部为基性-中性的火山凝灰岩。2、石炭系:该地层主要出露在测区的东北部和南部,北塔山地区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为一套厚度很大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
下石炭统(C1)分为地槽型南明水组(C1n)。下石炭统(C1)主要分布在勘查区的南部,其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硅质板岩、凝灰岩。
南明水组(C1n)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山的苦水泉-南明水组一带,该组分为上、下两个亚组,测区只见上亚组(C1nb)。上亚组(C1nb):呈整合接触覆于下亚组之上,构成南明水组复向斜的核心。本亚组仍以碎屑岩为主,与下亚组不同的是火山碎屑岩显著增多,并夹有少量中性火山熔岩夹层或透镜体。
中石炭统(C2):地槽区主要为中石炭统下部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分布,上部为砂岩泥岩、生物灰岩;下部以一套基性、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3、二叠系:在测区的南部出露,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其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砂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及硬砂岩等。
4、侏罗系:在测区的南部出露,被二叠系所包围。由一套内陆湖泊沉积的粉砂岩、细砂岩、砾岩、炭质页岩夹煤层等组成。
5、第四系: 主要为微盐渍化砂质粘土、亚砂土、粘土,半胶结-微胶结砾石。
(二)岩浆岩
测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侵入和喷出次数频繁,并且有明显的旋回性,从超基性-碱性均有出露,其中以侵入岩为主,喷出岩次之。
侵入岩活动已过华力西中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及燕山期的构造活动,分别侵入于泥盆纪到石炭纪及中侏罗世的地层中,其中华力西中期侵入的岩性有:超基性岩、辉长岩及各类花岗岩,燕山期侵入的岩性有辉绿岩,已有资料表明。钾质花岗岩体、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于锡矿、水晶、石墨、钍石、白钨矿有关;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于钼、锰、赤铁矿有关;超基性岩于铬铁矿有关。
测区内脉岩分布广泛,由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均有分布,石英脉与金矿有关。
加里东期:为地槽早期与沉积形成同时海底喷发岩,以中性晶屑-岩屑凝灰岩及火山凝灰岩产出。未见火山熔岩。
华力西期:为地槽型海底喷发岩,是中泥盆统岩石组成部分之一,为一套凝灰岩及凝灰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熔岩呈薄层不等的夹层或透镜体产出于其中。
(三)、构造
测区处于东准葛尔褶皱带构造框架内,东准葛尔褶皱带,包括阿尔曼铁山、北塔山及卡拉麦里山北麓,北界以玛音鄂博深大断裂与阿勒泰褶皱带分开;南界以卡拉麦里山深断裂与卡拉麦里过渡带分开。
本褶皱带属华力西褶皱系,主要由志留纪至早石炭世巨厚的优地槽型喷发-沉积岩所组成。根据各地段的构造特点,东准葛尔褶皱带共包括下列次一级构造单元。
(1)哈萨坟复背斜
北以喀斯尔索克坎大断层的阿尔曼铁-北塔山复向斜为界;南以卡拉麦里深断裂与卡拉麦里过渡带分开,复背斜以志留纪地层组成其核心,又可分为四级构造单元,即托让格库都克褶皱束、平顶山-萨惹什克褶皱束和清水南明水褶皱束。其中托让格库都克褶皱束细分由库布苏向斜和库普背斜两个五级构造单元;平顶山-萨惹什克褶皱束五级构造单元为奥塔乌开给什西背斜,北勒库都克向斜和巴勒巴尕向斜;清水-南明水褶皱束的五级构造单元仅为南明水向斜。
(2)阿尔曼铁-北塔山复向斜
位于阿尔曼铁和北塔山一线,以喀斯开尔索克坎大断裂与哈萨坟复背斜分界,测区内为复向斜的南东端北塔山一段,为次一级褶皱束-北塔山褶皱束,它由三个五级构造单元组成,即夏哈铁向斜、小松树沟背斜和阿勒铁诺向斜。
测区内断裂比较发育,其中东准葛尔褶皱带最显著,且具长期活动性,按其规模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深断裂、大断层和一般断层,按延伸方向大致可分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个断层组,现分述如下:
深断裂:为卡拉麦里深断裂,构成东准葛尔褶皱带和卡拉麦里过渡带分界,大断层包括库普大断层、喀什开尔索克坎大断层,清水-苏吉泉大断层,一般断层分为北西向断层组、近东西向断层组和北北西断层组,其中北西向断层组在本区发育最广,其特点是和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多沿290-320°方位延伸,具走向断层性质,主要分布在东准葛尔褶皱带内;近东西向断层组,多见于测区东部,为向北倾的逆断层;北北东向断层组分布在北东部的东准葛尔褶皱带内,该断层不甚发育,规模较小,测区金矿分布与断裂构造有关。
(四)区域化探特征
陕西物化探队1986~1989年1:20万低密度化探资料,对测区内主要地层含金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1。
表2-1 卡拉麦里地区主要地层含金背景值
分区
|
系
|
统
|
组
|
统计样品个数(个)
|
平 均 值(10-9)
|
备注
|
北塔山小区
|
石
炭
系
|
C1
|
清水组
|
25
|
0.47
|
|
南明水上亚组
|
374
|
1.47
|
|
南明水下亚组
|
48
|
0.8
|
|
南明水组
|
422
|
1.39
|
|
松喀尔苏组
|
136
|
0.41
|
|
泥
盆
系
|
D2
|
平顶山组
|
279
|
1.40
|
|
托让格库都克组
|
111
|
1.80
|
|
阿拉比也巴斯它乌组
|
84
|
1.20
|
|
卡拉麦里
|
志留系
|
库布苏群
|
55
|
3.66
|
|
石
炭
系
|
C2
|
巴塔玛依内山组
|
159
|
0.63
|
|
鲍笼鸡组
|
133
|
0.80
|
|
C1
|
雅满苏组
|
101
|
0.48
|
|
泥
盆
系
|
D1
+D2
|
塔木岗组
卡拉麦里组
|
145
|
1.15
|
|
D2
|
头苏泉组
|
104
|
0.43
|
|
由表2-1所见,位于缝合带的卡拉麦里地区和野马泉火山岩浆弧地区的地层,金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卡拉麦里以南同期地层。测区含金平均最高值的地层为志留系库布苏群(3.66×10-9),其次为托让格库都克组(D2t)、南明水组上亚组(C1na)和平顶山组(D2p)。在库普地区平项山组与南明水组中段平均含金量分别为1.86×10-9和1.84×10-9,仅次于库布苏群。此外,泥盆系下统阿拉比也巴斯它乌组(D1a)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C1k)金的含量也较高,平均值在1×10-9以上。全区花岗岩类金含量均较低,其平均值一般均低于1×10-9。
测区39种元素的1466个单元素异常,其中1256个分布在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四系地层,占异常总数的85.67%,210个分在不同类型的岩体中,占总数的14.33%,通过对39个元素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分布在地层中的异常石炭系464个,占异常总数的33.7%,泥盆系326个,占异常总数的22.2%,两者合计占测区异常数的一半还多,因此,石炭系和泥盆系是寻找多金属矿产的重要层位。
有关的组合有:
志留系:Au、As、Th、W、Sb、K、Li等
石炭系Au、B、Sb、Fe、V、Nb、Zn、Cu等
从上述地球化学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是:寻找铜金矿及多金属矿产重点在志留系和石炭系及泥盆系地层中,北塔山牧场铜金异常区所处地质成矿环境较好,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热液活动明显,值得对该异常开展新一轮查证,有望提供新的找矿靶。
(五)区域矿产
前人共查出矿床,矿点94处,其中铬铁矿点30处,矿化点42处,铜矿点2处、金矿点4处、锰矿点1处、赤铁矿点1处、褐铁矿点1处、煤矿6处、水晶矿5处、石墨矿2处。
五、 本次工作情况、
2010年5月上旬,项目组进行野外施工准备,采购野外生产、生活物资,组织项目组人员进行安全学习、设计学习,并对项目人员按专业进行了分工,明确生产任务和岗位责任。根据野外实际工作,由于设计中的面积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对设计中29.16平方千米,征得甲方同意,修改为9.0平方千米,切布线加密,并对矿区外围东北角增加取样22个。2010年8月9日完成化探工作, 2010年8月10日,野外生产经项目检查及甲方验收认为:本次工作方法正确,各项工作方法的技术指标都达到了《规范》和《设计》要求,原始资料正确齐全。
(一)工作方法的选择
本次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土壤测量选取-4-+40目作为生产粒级,网度为500m×200m。选择Au、Ag、Cu、Pb、Zn、As、Mo、Sn、W共9种元素作为指示元素。
(二)野外工作方法
1、野外采样的方法及要求
测地及采样点的定位工作按ZBD/0002《物化探测地规范》要求执行,点位误差在图上≤2毫米。
野外采样: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十分之一范围内,由3—5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采样避免了各种污染。
采样介质:样品采集B层(淋积层),采样深度不低于20厘米,避免腐植层的影响。采样粒度取-4-+40目,取样重量筛后均大于100克。
野外记录:采用统一的土壤测量记录卡,野外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发现记录有误时,将原记录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记录。采样记录人员对样品介质成分的描述及找矿信息的观察均做了描述。
2、野外样品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要求
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写好送样单将样品送交加工人员验收登记。
采集的样品没有沾污,装样品的布袋均为新的布袋。
装入纸袋的每个样品标明了测区(图幅号),样品号、日期、加工员、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加工号码。
(三)分析方法及测试项目
1、样品加工
样品的室内加工由新疆有色测试中心加工室承担,加工室将样品用无污染的玛瑙球磨机球磨至-200目后由新疆有色测试中心进行分析测试。
2、分析方法及测试项目
加工好的样品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以下简称《规范》)要求,500件为一大批,50件为一小批,分别插入监控标样及内检样,然后按分析项目下达各分析室。
(1)分析准确度的质量监控
按《规范》要求,每500件插入一次国家一级标样(GBW7301-12)12个,以监控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一级标样合格率为100%。
(2)分析精密度的质量监控
根据《规范》要求,每一小批(50件)样品,插入任意两个二级标样(GRD-4、5、13、17、9、16),然后计算二级标样的平均对数偏差XL和相对标准偏差。以衡量批与批之间的分析偏倚及本批样品的分析精密度。二级标样的合格率为100%。
(3)质量评述
本次样品的检出限、报出率均达到1:5万《地球化学普查规范》的要求。准确度、精密度符合1:5万《地球化学普查规范》的要求。总之,本项目的样品分析所选的分析方法是合理正确的,分析质量达到了“优秀”级,所报出的成果真实可信,数据可以充分利用。
(四)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
1、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背景值、异常下限
根据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测区元素在不同景观和地质单元内虽有一定贫化富集现象。但总体而言,变化不是很大,故确定本区元素背景值和异常下限时作统一处理,其方法为:将全部生产样,迭加剔除x+3s后的数据,按元素的分布形态成标准对数正态分布,求出其平均值x,即为该元素的背景值,按Ca=X+(2~3)s求得其异常下限,见表3—1。
土壤测量中指示元素异常下限值表 表3—1
|
Au(10-9)
|
Ag(10-9)
|
Cu(10-6)
|
Pb(10-6)
|
Zn(10-6)
|
Mo(10-6)
|
As(10-6)
|
Sn(10-6)
|
W(10-6)
|
Ca
|
2.5
|
70
|
60
|
12
|
80
|
1.5
|
20
|
1.7
|
1.5
|
2、指示元素特征值统计
我们将测区所有的生产样分析结果进行了统计,并按不同的地质单元分别进行了统计,计算了X、S、Cv、K等特征值,用来说明元素在测区内或各地质单元中的分布分配规律。
六、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解释及评价
(一)单元素异常的圈定
单元素异常是在地球化学图的基础上,将大于或等于异常下限的等值线(色区)当作元素的异常。根据此规律,共圈定出测区中9种指示元素的单元素异常45个。其各单元素异常的特征值如下表所示,表4—1。
单元素异常的特征值表 表4—1
|
Au(10-9)
|
Ag(10-9)
|
Cu(10-6)
|
Pb(10-6)
|
Zn(10-6)
|
Mo(10-6)
|
As(10-6)
|
Sn(10-6)
|
W(10-6)
|
Ca
|
2.5
|
70
|
60
|
12
|
80
|
1.5
|
20
|
1.7
|
1.5
|
异常数
|
4
|
1
|
4
|
4
|
3
|
5
|
3
|
3
|
1
|
(二)组合异常的圈定
根据单元素异常组合及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所处的地质背景,将单元素异常叠加到地质图上编制而成,一般3—5个元素绘成一张,图面应主次分明,简繁得当,突出主成矿元素异常。(见附图3、4)
测区共圈定出组合异常6个。(见附图-2)
(三)异常的分布特征
从异常的展布规律来看,本测区所圈出的异常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区:一是分布在测区的北东角部(LH-1),一是分布在测区的中东部边缘(LH-2)。异常在其他部位虽有零星分布,但大多规模小、强度低,找矿意义不大。
分布于测区北东角部的异常(LH-1),主要产于泥盆系的岩体上或岩体周围,元素组合以Au、Cu、Pb、Zn为主,其中Au、Cu元素异常的规模较大,强度较高,是该区的主攻矿种。
现将各单元素异常的展布特征分述如下:(见附5图)
Au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北东部,异常规模较大,异常形态不完整,有较强的浓度分带,异常值较大。是区内主要成矿元素。
Ag元素异常:在测区中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异常规模较小,形态不完整(未封闭),浓度分带明显,与Au异常有较好的吻合,只具有找矿指示作用。
Cu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内的东部和北西角,异常规模大,异常形态完整,浓集中心及浓度分带明显,异常表现有一定的强度,与Au有一定的吻合,是测区内成矿元素或是伴生指示元素。
Pb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东部边缘,异常形态不完整(未封闭),异常有一定的规模,异常的浓集中心明显,异常的浓度分带明显。与Au有较好的吻合,与Cu有部分的吻合。该元素可看作测区的指示元素。
Zn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北部偏东,异常规模不大,形态不完整(异常未封闭),异常的浓集中心明显,有一定的浓度分带性,与Au有较好的吻合。该元素亦可看作重要的指示元素。
As元素异常:在测区内主要分布于北东角,异常规模大,但异常形态不完整(异常未封闭)。异常浓集中心明显,有较强的浓度分带性,与Au有一定的吻合性,在测区内为找矿指示元素。
Mo元素异常:在测区都有分布,异常有一定的规模,形态不完整(未封闭),浓集中心明显并连续性较好。与Au、Cu有部分吻合,该元素可作为测区的主要指示元素。
W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北东角,异常有一定的规模,异常形态不完整(异常未封闭),异常有浓集中心,但浓度分带性不明显,与Au、Cu有一定的吻合,该元素可作为指示元素。
Sn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南部边缘,异常的规模一般,异常形态完整,异常有一定的浓集中心,但浓度分带性不明显。与Au、Cu没有吻合,只与Mo有吻合,该元素可作为测区的主要指示元素。
七、主要异常的解释与评价
(一)LH—1组合异常
异常位于测区北东角部,其地理坐标为:X;4988000—4989900,Y;16365000—16367250。面积2.38平方千米。
异常的元素组合为Au、Ag、Cu、Pb、Zn、As、Sn、Mo、W。异常规模大,组份复杂,异常形态不完整(异常未封闭)。主成矿元素Au、异常面积较大,异常形态不完整,异常的浓集中心明显,异常的浓度分带性明显。Cu的异常面积较大,浓集中心较明显,异常也有一定的分带性,与Au有较好是吻合。Ag元素的异常面积不大,有一定浓集中心,与Au异常也有一定的吻合,是Au的主要伴生元素亦可作为指示元素。Pb的异常面积较大,有一定的规模,异常表现有一定的强度,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性较好,与Au有较好的吻合性。Zn的异常面积不大,形态不完整,浓集中心明显,与Au有吻合,与Pb有较好的吻合。As异常有一定的面积,形态不完整,与Au,Cu有一定的吻合,与Pb吻合较好。Mo元素异常的面积较大,异常的有一定的强度,浓集中心明显,与Au、Cu有吻合。W异常面积大,形态不完整,但强度都较小,有一定的浓集中心,异常较平缓,与Au、Cu有一定的吻合。Sn异常面积较小,与Au、Cu没有吻合性。
异常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为一套上部是粉砂岩、砂岩及生物灰岩,下部为基性—中性的火山岩凝灰岩,异常区内有花岗岩脉出露和断层通过,地层总走向北西向。
由于该异常规模大,元素组份复杂,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元素间互相吻合较好。(见插图-2)
测区内成矿环境优越,故应将其作为重点异常进行查证。
(二)LH-2组合异常
异常位于测区中东部,其地理坐标为:X:4987000—4987750,Y:16365750—16367750,面积0.85平方千米。该异常元素组合为Au、Cu,异常规模小,组份简单,形态完整。主成矿元素Au的面积不大,异常形态完整,异常的浓集中心明显(Au异常为一点异常)。Cu异常较大,异常形态完整,异常浓集中心较明显,元素间吻合较好。
异常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泥盆系为一套上部是粉砂岩、砂岩及生物灰岩,下部为基性—中性的火山岩凝灰岩,石炭系为一套上部傻眼、泥岩、生物灰岩;下部基性-中酸性火山凝灰岩。异常区边缘有花岗岩体出露,有断层通过。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
由于该异常元素组合简单,有一定的浓度,浓集中心明显。测区内成矿环境优越,对寻找金铜矿的有利。故应对其进行异常查证。
八、结论
(一) 工作程度及基本成果
通过对阿什特苏金矿Ⅰ区9平方千米,1:5万土壤地球化学普查,共采集了化探生产样品,275件,进行了Au、Ag、Cu、Pb、Zn、W、Sn、As、Mo等9种元素的定量分析,圈定了9个元素的单元素异常28个,组合异常2个。
2、经过本次的1:5万地球化学普查和异常查证,认为测区是金、铜的有望成矿区。测区内主要异常均有一定的规模及一定的强度,是今后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地区,表明测区的普查工作成果是非常明显的,工作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探工作的手段、方法偏简单,仅仅依靠地表工作来开展评价,缺乏深部工程控制和一些必要的系统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
2、测区的综合研究不够,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仍较浅:测区的地质工作级别较低,而且投入的工作手段较单一,投入工作量较少。
3、根据实地踏勘,测区内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只选取了基岩出露较好的进行了化探工作,未按设计面积进行化探工作。
(三) 今后的工作建议
根据本次化探扫面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研究,建议对LH—1、LH—2、综合异常及松喀尔苏金矿矿区的矿化学特征明显,今后地质工作的开展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表采用填图和槽探方法对矿化体进行追索和控制,查明矿化体在地表的地质特征。
2、深部采用物探(激电测深)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发现的异常体进行深部控制,查明异常体的含矿性,扩大矿体规模,为下一步的深部找矿提供依据,查明异常形成的地表地质因素和其深部的含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