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苏吉金矿
勘查许可证号:6500000511256
勘查面积:2.43平方公里
一、位置、交通状况、自然地理条件
工区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主要工作区属苏吉乡管辖。地理坐标:
90°28′30″,44°57′00″, 90°29′30″,44°57′00″
90°28′30″,44°56′00″, 90°29′30″,44°56′00″

矿区位于东准卡拉麦里山,海拔1074米,为中低山区,该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无长年流水的河流,仅见一些小泉水如南明水、苏吉泉等,水质属碱性水,该区属大陆性干旱缺水气候,夏季炎热,七、八月份一般在35℃左右,最高可达42℃。冬季寒冷,平均气温至-16℃,最低温度-30℃,卡拉麦里山区十一月份后开始降雪,翌年四月左右融化。
区内多风,四月-九月间多为西北风,十月-三月间则多为东或东南风,风力一般在3-6级,个别可达八级左右。
矿区附近无居民点,区内无工业。生活用品、粮食蔬菜均靠奇台县供应。
测区内交通方便,有简易公路,南通奇台,北通青河、富蕴(见附图1)。
1931年袁复礼在该区沿双井子至库普一线作了路线调查编写了新疆准葛尔东部地质报告,发表在1956年地质学报36卷2期。
1956新疆石油公司在该区南部作了1:100万比例尺路线调查工作。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113、114、116、117队至准葛尔盆地东北缘进行了1:5万比例尺的石油普查工作,对该区二叠纪以后地层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
1958-1959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区测大队六、七分队在该区进行了大面积1:100万比例尺地质测量工作,编制了综合地质报告和相应的图件,该报告是区内已有成文资料中较全面系统的资料。
1960年9月11月,新疆地质局第三区测大队一分队在该区进行过1:20万比例尺地质测量普查工作。
1960年以后,新疆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卡拉麦里山对超基性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普查工作。
1961年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4分队和1962年地矿部航空磁测队,对该区超基性岩进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测工作。
1963年-1965年,为配合该区铬矿普查,由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一分队对该区作了1;20万重力工作。
1966年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对本区库普幅进行了1:20万比例尺正规地质测量,对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进行了划分和调查,编制了区域地质矿产报告是目前地质工作的基础资料。
1984-1986年,新疆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在该区开展了1:5万比例尺的地质物化探普查。
1985年6月-1987年4月,由国家三○五项目办招标,陕西省地质局物化探队中标,进行了库普幅L-46-(25)及老君庙幅L-46-(31)东北部1:20万区域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与开发性试验成果报告(V2-4-1),该研究项目完成6000余平方公里面积的低密度区域化探工作,分析39种元素,圈定单元素异常1466个,多元素综合异常87个优选了20个可供评价的异常,发现了贝勒库都克锡工业矿床,与本区找矿提供极为丰富地球化学资料。
通过研究前人在该区的工作,不难发现,该区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地质矿产资料多为1:20万比例尺,普遍认为,东准地区是新疆境内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低密度区域化探为本区提供极为丰富的找矿信息,有待深化进行工作,寻找成矿有望靶区,发现新的找矿基地,本项目选择了AR-42综合异常进行了详细查证,在石炭系地层中发现存在金矿体。

工作区位于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中,即东准葛尔褶皱带,卡拉麦里过渡带和准葛尔拗陷区。
通过2005年的地质工作,在地表发现了多条含金石英脉,均产于蚀变破碎带中。在蚀变带中均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石英脉中也具有其蚀变,金多赋存在石英脉中。矿体或矿化体呈脉状、网脉状,走向为北西-南东,倾向北东;通过地表原有的探槽取样(石英脉)矿石金品位在0.3-3.65×10-6之间,最高达到5.65×10-6,而蚀变带中的金品位为0.05-0.32×10-6左右。
现在我矿区的南北两侧均有正在开发的矿山,根据地表已出露的矿体产出部位、蚀变特征和我们在06年的工作,该区有找大中型矿床的条件。应深入开展地质详查工作,了解和掌握深部矿体规律。



矿区概貌
工程师正在探槽内工作
与铜伴生的矿脉
曾经工作过的探槽
裸露的矿体
矿区内的第十个探槽
矿区西北角的湘玉金矿已经投产
矿区西南角
与矿区邻近的东北角矿区正在开采
与矿区南部邻界的一家矿公司
<IMG src="http://www.worldmr.net/admin/Upload_eEdit/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