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一纸通知震动市场:2025年第一批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定为5.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6.5%,降幅同比扩大4.9个百分点。
作为“工业牙齿”的钨,正站在供需矛盾与战略博弈的十字路口,一场关乎资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战役悄然打响。
供给端“紧箍咒”:从数字看资源枯竭危机
此次开采指标收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钨矿供给持续收缩的延续。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钨精矿产量已同比下降0.78%,而超产幅度从2015年的54.9%骤降至2024年的11.4%。
在江西、云南等主产区,矿山指标完成率不足80%的现象屡见不鲜,黑龙江、浙江等地甚至“颗粒无收”。
深层原因在于,我国钨矿正面临“三重绞杀”:高品位矿脉日渐枯竭,环保红线不断上移,新建矿山投产周期普遍滞后。
以江西某大型矿山为例,其资源自然贫化率已达行业警戒线,开采成本较五年前飙升40%。这种供给端的刚性收缩,正在重塑全球钨产业链的底层逻辑。
需求端“双引擎”:设备更新与光伏革命重构消费版图
当供给端持续收紧时,需求端却迎来历史性转折。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使得硬质合金刀具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仅机床行业年消耗量就突破2.5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光伏产业的“钨丝革命”:随着硅片“大尺寸+薄片化”趋势确立,钨丝金刚线正以每年30%的渗透率替代传统碳钢丝。
业内测算显示,单GW光伏组件对钨丝的需求量已达1.2万公里,2025年全球光伏钨丝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这种结构性需求变化,正在将钨从传统的“工业金属”推向“新能源金属”的赛道。
战略资源价值重估:出口管制下的产业升维战
2月4日商务部对仲钨酸铵、氧化钨等初级产品实施出口管制,3月相关产品出口量骤降63%。这场“精准打击”背后,是中国对战略资源管控的升维思考:通过限制初级产品出口,倒逼企业向硬质合金、超细钨粉等高端领域转型。
数据显示,国内硬质合金进口替代率已从2008年的不足50%提升至2023年的78%,但在航空刀具、芯片靶材等尖端领域仍存短板。
当前,赣州、株洲等产业基地正加速建设数字化车间,某龙头企业的高端硬质合金项目已实现纳米级粉末制备技术突破,产品单价较传统制品提升20倍。这种“断腕式”的产业升级,正在重构全球钨产业链的价值分配。
投资启示:在稀缺性溢价中寻找确定性
面对年化4679吨的供需缺口,钨价中枢上移已成定局。
但投资者更应关注结构性机会:拥有资源储备的头部矿企、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高端材料商、布局光伏钨丝的先行者,将在这轮周期中呈现差异化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对钨制品加征关税政策落地在即,具备海外产能布局的企业或将赢得战略缓冲期。
在这场资源保卫战中,钨的稀缺性已超越经济属性,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筹码。
当全球80%的钨资源掌控在中国手中时,每一次指标调整都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对“资源武器化”时代的预演。
对于行业而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定价优势,将是决定未来十年产业格局的关键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