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长江综合铟均价报2640元/千克,单日续跌30元,较3月高点3150元累计暴跌16.2%(510元/千克)。这一轮“无抵抗式下跌”背后,是中美贸易战升级、隐性库存踩踏与技术替代加速的三重绞杀,全球铟产业链正经历战略资源定价权的剧烈重构。
一、价格崩塌的三大推手:贸易战、库存堰塞湖与技术革命
中美关税博弈的致命一击
美国对华加征的20%关税于3月生效,直接冲击铟制品出口市场,国内冶炼厂被迫转向东南亚中转仓,物流成本激增12%。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将铟列入战略物资清单,出口管制风险加剧,中企海外订单履约周期从15天拉长至28天。
隐性库存“踩踏式出逃”
江西某冶炼厂突击抛售200吨现货库存,港口库存周转周期从5天拉长至12天,市场陷入“越跌越抛”的恶性循环。
云南临沧矿品位降至0.003%,提纯成本突破8000元/吨,倒逼紫金矿业、云南铟业加速非洲铟矿布局,但短期难改供应过剩格局。
技术替代的“灰犀牛”冲击
石墨烯导电膜对ITO靶材的替代率已达18%,光伏HJT电池银浆铟化技术虽新增400吨/年需求,但硫系玻璃材料量产线投产,可能永久性削减30%铟用量。
二、行业分化:军工光伏逆势托底VS传统需求坍塌
军工赛道成“救命稻草”
美军坦克升级计划新增12万片锗透镜订单,星链卫星单星铟基太阳能电池用量增至1.5公斤,全年航天领域消耗突破20吨。
国内军工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将冶炼成本降低12%,株洲科能等龙头厂商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5%。
传统需求“断崖式下跌”
全球5G基站建设放缓,磷化铟(InP)芯片订单量环比下降15%,消费电子领域焊料合金需求同比萎缩8%。
一季度显示器产量增速放缓至4.6%,ITO靶材采购量环比减少12%,投机性库存削减加剧市场抛压。
三、资本暗战:龙头企业“以量换市”与中小玩家出清
巨头的成本绞杀战
南丹县吉朗铟业以99%品位粗铟锭启动1000公斤竞价销售,结算条款苛刻(品位每降0.1%单价降3元/kg),低成本产能加速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
紫金矿业通过收购刚果(金)钴铟伴生矿锁定15年开采权,资源自给率提升至40%,但短期难抵价格下行压力。
资本市场信心撕裂
A股有色金属板块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05亿元,但湖南黄金、神火股份等标的逆势上涨,反映市场对铟资源长期价值的博弈。
四、未来展望:2026年或成价格拐点,但技术颠覆风险高悬
供需再平衡窗口
Fastmarkets预测2025年铟过剩量收窄至1.5万吨,2026年或出现800吨缺口,价格中枢有望回升至3800元/千克。
颠覆性技术“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开发的等离子体纯化技术可将杂质含量降至0.1ppm,但日本日矿金属的晶界控制专利仍形成技术封锁,超高纯(7N级)铟丝制备成本居高不下。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美国议员施压摩根大通暂停宁德时代香港IPO,若铟制品被纳入“实体清单”,出口份额或再降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