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在10月21日召开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探脉”大模型发布会上,水文地质局历时一年打造的科技创新成果——煤矿防治水大数据应用平台正式亮相。该平台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煤矿防治水工作正从传统的经验依赖模式向“数智化精准治理”的全新时代迈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护盾。
 
 作为全国首个煤矿防治水全数据集成平台,该成果凝聚了水文局50余年的技术积淀。40名技术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深度融合大数据、GIS、AI等前沿技术,成功构建起一个集数字档案馆、煤矿水害一张图、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专家决策于一体的全链条智能体系,实现了煤矿水害防控从数据整合到智能决策的全流程升级。
 
 该平台核心架构凸显“全链条、可视化、智能化”三大优势。一是打破“孤岛”,激活数据价值。通过水文地质数字资料馆,成功整合1000余座重点煤矿的水害数据、578个矿区的项目资料及千余组水化学数据,成为支撑科研与决策的“数字金矿”。二是“三维可视”,洞悉地下脉络。“全国煤矿水害一张图”覆盖范围超50万平方公里,精准标注129个水害事故点、95处岩溶泉域,划分六大水患大区,更能够微观呈现井下三维场景,为地下水系进行全方位“CT”扫描。三是智能预警,防患于未然。数智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涌水量等关键参数,结合三维建模开展水淹模拟与避灾分析,构建“感知—分析—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该平台实现了行业多项零的突破:首次系统厘清全国煤矿水害“家底”;首次构建公益性水害事故警示数据库;首次引入“探脉”大模型,实现报告自动生成与智能答疑。创新成果不仅能为煤炭企业提供“一矿一策”定制化防治水方案,更能为政府监管提供决策支撑。
 
 
 
 曹万军  王 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