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勘主业优势 服务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作者: 郭 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作为传统地勘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地质视角”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中,黄河流域的问题核心是“水沙关系”。但从地质工作的视角看,这背后是对域内地质环境系统的维护。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的“地质根基”。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草原,都依托于特定地质条件和水文结构。水土流失不仅是地表植被问题,更是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动态等深层次问题。离开地质背景,生态保护就可能“治标不治本”。要从基础地质资料和数据做起,不断丰富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系统分析和深入仔细研究打好基础。
二是做好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约束”。黄河流域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深刻理解水的地质内涵,这里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既要不断发掘水资源的总量与可持续利用潜力,又要在城镇布局、能源开发、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进行扎实的地质勘查与承载力评价,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消除地质灾害风险的“潜在威胁”。黄河流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不仅会加速水土流失,也会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项目运营。对这些风险的调查、监测与防治,既是我们的主责主业,也是我们的工作导向。
地勘单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不应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支撑者,具体可以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做好生态环境的前期调查。利用遥感、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开展精细化、立体化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不仅要查清土地、矿产、森林、水系等资源,更要摸清地下水总量、质量与运移规律,查明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和基本成因,为生态修复提供以多维图和数据库为主导的精准支撑。
二是建立地质环境预警机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对黄河中游的黄土滑坡段、下游悬河岸坡的不稳定段、重要城市和重大项目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专业研判和及时预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三是为域内绿色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践行黄河流域内能源资源基地的绿色勘查与开发。矿产勘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运用并推广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四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海量的地质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为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农业区划、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在生态脆弱区搞开发、在水资源匮乏区建用水量大的工程项目”的短视行为。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地勘工作转型升级
服务黄河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传统地勘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一是在服务方向上,要从“传统地勘”向“绿色发展”转变。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保护、矿山修复等领域,主动了解地方政府和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锚定具体问题,服务绿色发展。比如,在矿山修复领域,其中一个分支就是采空区充填、地层注浆,其市场潜力较大,也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可采取合作协作模式,通过学习别人的技术和经验,向该领域延伸。
二是在技术方法上,要从“单点勘查”向“系统评价”转变。要加强多学科融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对域内地质环境的系统感知、综合评价和智能管理,不断加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在煤矿地质服务过程中,把新技术、新方法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运用“TST超前探测技术”,采用高能氮气预裂剂作为震源,使施工更安全更环保。
三是在合作模式上,要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协作”转变。加强与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部门的协同,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掌握市场需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协作,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破解流域性、区域性复杂地质难题。比如,一八六公司合作研发的“厚煤层长钻孔‘射-压’一体化智能装备与增透卸压钻探技术”可实现精准压裂,既降低能耗,又减少对煤岩层的扰动,使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发挥主责主业优势,守护母亲河,地勘单位使命在肩。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更详细的资料数据、更精准的分析研判,摸清黄河流域地质家底,预报环境风险,解决问题,服务发展,为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绿色宜居的示范区贡献地勘力量。发挥地勘主业优势 服务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作者: 郭 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作为传统地勘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地质视角”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中,黄河流域的问题核心是“水沙关系”。但从地质工作的视角看,这背后是对域内地质环境系统的维护。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的“地质根基”。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草原,都依托于特定地质条件和水文结构。水土流失不仅是地表植被问题,更是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动态等深层次问题。离开地质背景,生态保护就可能“治标不治本”。要从基础地质资料和数据做起,不断丰富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系统分析和深入仔细研究打好基础。
二是做好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约束”。黄河流域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深刻理解水的地质内涵,这里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既要不断发掘水资源的总量与可持续利用潜力,又要在城镇布局、能源开发、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进行扎实的地质勘查与承载力评价,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消除地质灾害风险的“潜在威胁”。黄河流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不仅会加速水土流失,也会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项目运营。对这些风险的调查、监测与防治,既是我们的主责主业,也是我们的工作导向。
地勘单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不应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支撑者,具体可以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做好生态环境的前期调查。利用遥感、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开展精细化、立体化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不仅要查清土地、矿产、森林、水系等资源,更要摸清地下水总量、质量与运移规律,查明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和基本成因,为生态修复提供以多维图和数据库为主导的精准支撑。
二是建立地质环境预警机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对黄河中游的黄土滑坡段、下游悬河岸坡的不稳定段、重要城市和重大项目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专业研判和及时预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三是为域内绿色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践行黄河流域内能源资源基地的绿色勘查与开发。矿产勘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运用并推广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四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海量的地质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为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农业区划、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在生态脆弱区搞开发、在水资源匮乏区建用水量大的工程项目”的短视行为。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地勘工作转型升级
服务黄河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传统地勘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一是在服务方向上,要从“传统地勘”向“绿色发展”转变。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保护、矿山修复等领域,主动了解地方政府和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锚定具体问题,服务绿色发展。比如,在矿山修复领域,其中一个分支就是采空区充填、地层注浆,其市场潜力较大,也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可采取合作协作模式,通过学习别人的技术和经验,向该领域延伸。
二是在技术方法上,要从“单点勘查”向“系统评价”转变。要加强多学科融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对域内地质环境的系统感知、综合评价和智能管理,不断加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在煤矿地质服务过程中,把新技术、新方法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运用“TST超前探测技术”,采用高能氮气预裂剂作为震源,使施工更安全更环保。
三是在合作模式上,要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协作”转变。加强与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部门的协同,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掌握市场需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协作,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破解流域性、区域性复杂地质难题。比如,一八六公司合作研发的“厚煤层长钻孔‘射-压’一体化智能装备与增透卸压钻探技术”可实现精准压裂,既降低能耗,又减少对煤岩层的扰动,使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发挥主责主业优势,守护母亲河,地勘单位使命在肩。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更详细的资料数据、更精准的分析研判,摸清黄河流域地质家底,预报环境风险,解决问题,服务发展,为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绿色宜居的示范区贡献地勘力量。从“地质视角”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中,黄河流域的问题核心是“水沙关系”。但从地质工作的视角看,这背后是对域内地质环境系统的维护。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的“地质根基”。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草原,都依托于特定地质条件和水文结构。水土流失不仅是地表植被问题,更是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动态等深层次问题。离开地质背景,生态保护就可能“治标不治本”。要从基础地质资料和数据做起,不断丰富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系统分析和深入仔细研究打好基础。
二是做好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约束”。黄河流域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深刻理解水的地质内涵,这里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既要不断发掘水资源的总量与可持续利用潜力,又要在城镇布局、能源开发、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进行扎实的地质勘查与承载力评价,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消除地质灾害风险的“潜在威胁”。黄河流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不仅会加速水土流失,也会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项目运营。对这些风险的调查、监测与防治,既是我们的主责主业,也是我们的工作导向。
地勘单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不应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支撑者,具体可以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做好生态环境的前期调查。利用遥感、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开展精细化、立体化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不仅要查清土地、矿产、森林、水系等资源,更要摸清地下水总量、质量与运移规律,查明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和基本成因,为生态修复提供以多维图和数据库为主导的精准支撑。
二是建立地质环境预警机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对黄河中游的黄土滑坡段、下游悬河岸坡的不稳定段、重要城市和重大项目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专业研判和及时预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三是为域内绿色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践行黄河流域内能源资源基地的绿色勘查与开发。矿产勘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运用并推广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四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海量的地质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为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农业区划、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在生态脆弱区搞开发、在水资源匮乏区建用水量大的工程项目”的短视行为。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地勘工作转型升级
服务黄河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传统地勘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一是在服务方向上,要从“传统地勘”向“绿色发展”转变。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保护、矿山修复等领域,主动了解地方政府和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锚定具体问题,服务绿色发展。比如,在矿山修复领域,其中一个分支就是采空区充填、地层注浆,其市场潜力较大,也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可采取合作协作模式,通过学习别人的技术和经验,向该领域延伸。
二是在技术方法上,要从“单点勘查”向“系统评价”转变。要加强多学科融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对域内地质环境的系统感知、综合评价和智能管理,不断加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在煤矿地质服务过程中,把新技术、新方法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运用“TST超前探测技术”,采用高能氮气预裂剂作为震源,使施工更安全更环保。
三是在合作模式上,要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协作”转变。加强与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部门的协同,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掌握市场需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协作,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破解流域性、区域性复杂地质难题。比如,一八六公司合作研发的“厚煤层长钻孔‘射-压’一体化智能装备与增透卸压钻探技术”可实现精准压裂,既降低能耗,又减少对煤岩层的扰动,使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发挥主责主业优势,守护母亲河,地勘单位使命在肩。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更详细的资料数据、更精准的分析研判,摸清黄河流域地质家底,预报环境风险,解决问题,服务发展,为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绿色宜居的示范区贡献地勘力量。传统认知中,黄河流域的问题核心是“水沙关系”。但从地质工作的视角看,这背后是对域内地质环境系统的维护。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的“地质根基”。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草原,都依托于特定地质条件和水文结构。水土流失不仅是地表植被问题,更是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动态等深层次问题。离开地质背景,生态保护就可能“治标不治本”。要从基础地质资料和数据做起,不断丰富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系统分析和深入仔细研究打好基础。
二是做好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约束”。黄河流域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深刻理解水的地质内涵,这里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既要不断发掘水资源的总量与可持续利用潜力,又要在城镇布局、能源开发、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进行扎实的地质勘查与承载力评价,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消除地质灾害风险的“潜在威胁”。黄河流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不仅会加速水土流失,也会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项目运营。对这些风险的调查、监测与防治,既是我们的主责主业,也是我们的工作导向。
地勘单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不应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支撑者,具体可以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做好生态环境的前期调查。利用遥感、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开展精细化、立体化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不仅要查清土地、矿产、森林、水系等资源,更要摸清地下水总量、质量与运移规律,查明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和基本成因,为生态修复提供以多维图和数据库为主导的精准支撑。
二是建立地质环境预警机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对黄河中游的黄土滑坡段、下游悬河岸坡的不稳定段、重要城市和重大项目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专业研判和及时预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三是为域内绿色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践行黄河流域内能源资源基地的绿色勘查与开发。矿产勘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运用并推广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四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海量的地质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为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农业区划、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在生态脆弱区搞开发、在水资源匮乏区建用水量大的工程项目”的短视行为。地勘单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不应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支撑者,具体可以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做好生态环境的前期调查。利用遥感、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开展精细化、立体化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不仅要查清土地、矿产、森林、水系等资源,更要摸清地下水总量、质量与运移规律,查明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和基本成因,为生态修复提供以多维图和数据库为主导的精准支撑。
二是建立地质环境预警机制。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对黄河中游的黄土滑坡段、下游悬河岸坡的不稳定段、重要城市和重大项目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专业研判和及时预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三是为域内绿色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践行黄河流域内能源资源基地的绿色勘查与开发。矿产勘查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运用并推广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四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海量的地质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为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农业区划、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在生态脆弱区搞开发、在水资源匮乏区建用水量大的工程项目”的短视行为。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地勘工作转型升级
服务黄河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传统地勘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一是在服务方向上,要从“传统地勘”向“绿色发展”转变。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保护、矿山修复等领域,主动了解地方政府和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锚定具体问题,服务绿色发展。比如,在矿山修复领域,其中一个分支就是采空区充填、地层注浆,其市场潜力较大,也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可采取合作协作模式,通过学习别人的技术和经验,向该领域延伸。
二是在技术方法上,要从“单点勘查”向“系统评价”转变。要加强多学科融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对域内地质环境的系统感知、综合评价和智能管理,不断加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在煤矿地质服务过程中,把新技术、新方法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运用“TST超前探测技术”,采用高能氮气预裂剂作为震源,使施工更安全更环保。
三是在合作模式上,要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协作”转变。加强与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部门的协同,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掌握市场需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协作,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破解流域性、区域性复杂地质难题。比如,一八六公司合作研发的“厚煤层长钻孔‘射-压’一体化智能装备与增透卸压钻探技术”可实现精准压裂,既降低能耗,又减少对煤岩层的扰动,使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发挥主责主业优势,守护母亲河,地勘单位使命在肩。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更详细的资料数据、更精准的分析研判,摸清黄河流域地质家底,预报环境风险,解决问题,服务发展,为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绿色宜居的示范区贡献地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