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与河北省长钮茂森和北京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在一起 现在经过20多年的努力,首都东扩的主要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北京市政府所属机构已经正式搬迁到首都副中心的通州办公。同时,亚洲最大交通枢纽已经在首都东扩后初步形成,并在2025年正式投入运营。 一、首都东扩年底完成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首都东扩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疏解首都交通功能的标志性工程,预计2024年12月底完成结构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据北京城市综合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首都副中心枢纽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杨坨村,西起北运河东岸,东至东六环外路县故城遗址区,北起京哈铁路南侧路,南至杨坨中路、杨坨一街,规划实施范围约61公顷,是亚洲最大TOD项目,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 笔者在京东潮白河上显身手 首都东扩副中心枢纽整体为地下3层结构,呈现“地下枢纽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总体格局,一体化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
笔者和部委办相关领导在通州运河边上考察聚会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车站、地铁平谷线和M101线车站、接驳场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公共服务空间、市政配套等6部分。 副中心站枢纽2019年11月30日开工。“预计2024年12月底完成结构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笔者20年前在大厂、燕郊等地考察 虽然枢纽很大,但乘车将会很便捷。张登科表示,项目实行综合枢纽、公交优先,规划年绿色出行比例超过90%。 枢纽构建“1张步行网、2处接驳区、8处交通核”实现立体接驳、多进多出;营造“慢生活”“高效率”两种换乘模式,实现快慢结合、安检互认。视觉引导、直观高效,可实现90%乘客在3分钟之内实现换乘。 与此同时,在一体化范围内建设了综合交通枢纽出入口150个,高水平实现站城联系、无缝便捷。 二、首都东扩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 京津冀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先导,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目前“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 笔者昼夜到大运河沿岸考察 亚洲最大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位置,集成5条地铁(M6、M22、M101、M104支线、S6线),2条城际铁路(京唐(京滨)城际、城际联络线),1条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实现了四网融合。 同时,还包含15条公交接驳线路,并预留城市航站楼功能,可实现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天津等地,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唐山市,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快速连通中心城区及副中心周边区域,形成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高效衔接。 三、首都东扩打造站城融合示范区 首都东扩副中心交通枢纽,是北京东部地区落实TOD理念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它基于“站城融合”理念,地上城市综合体涵盖了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种业态,构建特色商务办公组团与城市级活力商业圈,实现交通功能与商务办公、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效耦合,将成为首都副中心活力核心。 亚洲最大交通枢纽,首先贯彻地下枢纽地上城、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世界级城市商务功能区,通过友好型街区,打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城市空间,通过功能复合,打造活力城市核心。 据介绍,首都副中心站枢纽是全国率先在城际轨道正上方进行综合开发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交通功能丰富发达,是国内融合度最高的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贯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统筹管理枢纽,厘清枢纽内各功能区管理界面,统一协调各产权单位,确保枢纽高效有序运转。 首都东扩交通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未来,这里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核心枢纽、桥头堡,也将成为满足多种消费场景、产品服务品类丰富的城市级活力商业中心。它将有效实现首都东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首都副中心交通枢纽,建成亚洲最大的立体交通标本,也是笔者至2002年提出首都东扩以来,经过22年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最终想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