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北京城,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借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机遇,其中有 六次大的建设。从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首先在北方建立了诸侯国蓟国,这也是北京有史以来首次建设。战国时期,燕并蓟后北京地区又成为燕国都城,位于现在北京城西南部房山、窦店、董家村一带。
隋唐时期北京地区再度繁荣。隋炀帝嗣位鼎盛时期,周边突厥启民可汗、高昌王等皆向隋王朝进贡,唯有高丽王不从。为此,隋炀帝三次在北幽州、通州一带聚集百万兵将东征讨伐高丽王。
为了加强中原与北方军事重镇幽州之间交通联系,为了用兵辽东提供畅通的兵马粮草供给线,隋炀帝于大业四年春,“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还“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涿郡”四月抵达涿郡临塑宫。由于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开通,从而给宋、辽、元、明、清各朝由南向北漕运粮食提供了方便。这便是京东通州一带万商云集,千帆百舸漕运繁忙,兴旺几百年的根由。
公元93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辽国以北京为陪都南京,也称燕京。以后,金、元、明、清各朝代皆以北京为首都。纵观历代都城建设史,每逢大的机遇到来之时都要扩建一番。北京城在辽、金、元时代主要是向北发展。后来金灭辽后又在此地兴建中都、大兴府。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灭金后,又在旧城东北方向扩建了元代都城——大都。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包括中亚、东欧各国在内的横跨欧亚数十个番属国的大元帝国。
明朝灭元后,又在元大都的南面扩建了现在的北京城,并新建皇城和紫禁城。通过古代各朝向西、向东、向北、向南扩充建都工程,北京城确实给现代中国人留下了巨大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又通过向西扩充发展至燕山脚下,不但新建了香山宾馆、钓鱼台国宾馆、国家计委等各部委大院,而且还新建了中国科学院、人民大学等科研教育基地。同时还兴建了首钢等一批大型企业。近年来,值亚运会之机,北京迅猛向北发展到北五环立水桥一带。万栋楼宇现代别墅星罗棋布连绵不断一直到昌平。但北京的城市建设还是适应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还需要扩大,而且应该是东扩。
为什么要东扩?对此,笔者坚信有六大理由需要选择首都东扩。
一、北京交通现状难以适应2008年的奥运会
笔者曾在1997年写的《中国资本运营方略》一书中,披露过各省市百万大军“跑部钱进”现象,并呼吁尽快解决北京大气污染、交通堵塞问题。如今六年过去了,首都北京交通与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作为历年全国人代会的热门议题,北京市斥巨资修建了三环、四环、乃至五环、六环,投入城市道路改造资金累计近千亿元,但与此同时,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更快,目前已经200多万辆,路多车更多。经常被堵在二环、三环路上的司机,形象的比喻北京四圈环城公路是套在首都脖子上的四个大“停车场”。现在中国人已经不仅只花过去存的钱了,今天,也开始学习日本人花正在挣的钱,学习美国人花未来挣的钱了。入世之后的车价下调,通过银行按揭只需几千元现金就可买辆轿车。更会使北京路越修越好,车越开越堵!特别是奥运将至,在现有200多万辆机动车基础上还会更多外国车辆涌入首都北京,造成现有北京交通网不堪重负。
二、入市后,北京空间吃紧
北京共有外国使领馆160多个,外国政府和企业的办事机构近1万多个,加入WTO后,将会有更多的国际经济组织机构和很多外国公司企业财团到北京落户,挤占市区有限空间,空间越来越紧。这些机构要配备大量汽车才能满足工作需要。使本来就超负荷运转的北京交通网更加拥护不堪,钻天入地的交通网越来越失灵。
三、中国应该有个现代化集中办公的国家行政中心
分散办公的国家机关进出办事越来越不方便,在繁华闹市办公成本越来越高, 9•11恐怖事件和一夜之间红墙被围事件,都昭示着人们要时刻注视首善之区的首都北京安全问题。而早日实施首都东扩,国家机关东移到六环路一带安全隔离集中办公。既可防止闲杂人员自由出没,又可防止空中不明物贸然侵入。既可增设屏蔽网防止信息泄密,又可预设防空设施,构筑地下钢铁长城。既可将长安街两旁多年失修的办公楼卖上2万元一平方米好价钱,又可用十分之一的钱在东六环盖上同样大的更加安全的办公楼区。
四、首都东扩可以解决市场疲软、失业增多等难题
北京、天津、河北工业产品滞销越来越严重,下岗工人越来越多。只有通过首都东扩这样大的建设投资项目,才能扫清堆积如山的唐山建筑陶瓷,才能吃光北京中并村电脑、廊坊苗圃花草,才能用足天津装璜建筑材料和现代办公用品设备等。这样大的万间楼宇建设大热点,必将带动百业俱兴、百姓受益、税源增加;奥运经济、世贸经济空前发达。早年的印度首都外扩50里,创造了新德里增盈超千亿的奇迹,今日马来西亚首都南扩40里,也为吉隆坡解决了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中国首都东扩30里,不但要解决奥运堵车问题,还要解决入世后空间吃紧问题和百姓就业等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首都东扩、国家机关东移计划实施宜早不宜迟。
五、首都东扩可以拉动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大开发
我国从东南沿海特区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到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三波热点大开发,而早已具备大发展条件的京津唐经济区早应该轮上第四波热点大开发了。而牵引这一地区大开发的热点就是首都东扩兴建新的更加安全的国家行政中心。利用奥运契机,掀起一场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大开发,正是华北各省市人民的多年愿望,同时也符合中央积极财政精神、更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中央提出的“拉动内需市场”的战略意图。为此,利用奥运契机,全面实施京东大开发时不我待!
六、首都东扩可以走出“造城运动”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新路子
中国过去20年经济高增长的动力源泉来源于日益增长的民众物质需求和工业突飞猛进的产品加工。今天,中国商品过剩了,特别是2亿多过剩富余的农民成为时政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拿出一个所力量来专门研究农村城市化问题。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农村人口都在30%以下,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农村务农人口更在7%以下。而中国却在70%以上。特别是发达的京津唐地带之间相互只有100多公里开阔地,竟然有1万多农庄和800多万农业人口。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极不相符,就是与上海至南京、杭州之间,深圳至东莞、广州之间连绵不断的城市化发展相比也是相差甚远。为此,京津唐地区,要借奥运改造环境东风,并通过首都东扩兴建国家行政中心的壮举,一鸣惊人,再创一个深圳速度,再创一个东方明珠大上海式的“浦东大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京津唐建成中国第三个繁荣都市带。并通过京津磁悬浮列车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水路网和高速公路网把京津唐及廊坊、承德、秦皇岛等城市网络成一个大首都经济圈。只有这样,京津两大都市才有互为呼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只有这样,京津唐地区内的广大农村才能通过城市化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建设中消耗更多的原材物料,让更多的企业火起来,更多的新城镇建起来,更多无人问津的盐碱地、荒地变成金不换的宝地,最终使之成为造福一方儿女的福地。愿随首都东扩而兴起的造城运动,能够快速带动中国经济攀登新的高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