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湖南西大门的怀化,是一座“怀景、怀乡、怀味”的城市。
雪峰山巍峨逶迤,沅江水奔流不息,绘就“怀景”的磅礴底色;古村寨依山而立,风雨桥静卧溪上,镌刻“怀乡”的岁月深情;而舌尖上的酸辣醇香,集市里的多彩民俗,则飘荡着“怀味”的人间烟火。
自然之秀、人文之厚与风物之丰,共同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与鲜活。如今,沃野青山间,怀化正以全域旅游为笔,蘸山水之墨,染文化之彩,书写乡村旅游的焕新篇章。
乡韵悠长文旅生花
薄雾朦胧,碧波荡漾,氵舞水河畔的中方县荆坪古村恬静清幽。千年古树、宋代古井、明清建筑……这座与中方县城隔水相望的传统村落,宛若凝固在悠长时光里。游人们漫步在街巷,尽情感受古村韵味。
今年,乘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怀化举办的东风,以荆坪古村为代表的诸多村落,不断升级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产品供给。
荆坪管理处干部杨荣欢介绍,今年以来,在不改变村落原有建筑样貌的前提下,网红民宿、咖啡茶馆等16个新增业态点在荆坪古村陆续开业。
“我们9月初刚开业,想不到每天来打卡的人这么多。”在荆坪古村一家主营“茶、咖、酒”的特色店铺,24岁的负责人田倩看着店内人来人往,感慨道:“谁说我们怀化乡村不能潮?看现在旅游消费活力多旺呀!”
在荆坪古村,游客还可以身着民族特色服饰旅拍留影;在国乐文化体验馆里,沉浸式聆听古乐韵律;在驿道文化体验馆的交互空间中,体验“八百里加急”策马传书的紧迫感……如今的古村,既有历史的温润,也透着科技的灵动。
据统计,怀化市的中国传统村落总数达187个,居湖南省第一、全国第四。高椅古村、荆坪古村、芋头侗寨、地笋苗寨等一批代表性古村落,融合了侗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怀化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核心资源点。
在怀化,越来越多深厚的乡村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从静态资源转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在怀化洪江市安江镇,奔流不息的沅水将地理空间分为两岸。北岸,考古工作者在距今7400年前的文化层中发现了碳化稻谷粒;一江之隔的安江农校,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激发研究灵感的起点。
在这片承载农耕文明基因的土地上,当地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用“一粒种子”撬动和整合沅水两岸资源,打造了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将文化展示、科技体验等有机串联。
诚意待客怀化“懂你”
2024年,怀化理发师晓华凭借精湛的理发手艺和“听得懂话”的真诚服务,吸引大量游客涌向怀化。
受此启发,怀化迅速行动,提炼出“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这一文旅宣传口号。从此,“懂你”成为这座城市的文旅关键词——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品打造、文旅服务,当地都要求以“懂你”为理念,把文旅做到百姓心坎上。
怀化乡村,也越来越懂得游客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对乡野“松弛感”的憧憬。
清晨,在洪江市托口镇三里村,村民曹莲英早早起床,为住在家里的十几位游客准备早饭。推开窗,凉风夹杂着花香扑面袭来,眼前是烟波浩渺的清江湖,耳畔传来婉转的鸟鸣。
这番景象,对过去的三里村村民们来说,难以想象。三里村地处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自本世纪初水库项目启动后,4000多名村民陆续搬迁至半山腰。
村干部程春香记得,刚搬上来时,村庄的基础设施落后,加上村民们有随意搭建鸡鸭棚、圈地种菜等习惯,环境普遍杂乱差。近几年,当地按照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让村民们意识到只有人居环境变好,才能有机会走乡村旅游的路子。
如今,垃圾堆弃、气味难闻的日子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平整洁净的村道、整洁宽敞的民居……村子的“颜值”不断提升,100余户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2024年,全村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同比增长200%,还带动当地黄桃、杨梅销售超200万元。
在麻阳苗族自治县隆家堡乡步云坪村,53岁的村民骆宪春正在自家草莓采摘园里琢磨如何打造更有趣的体验产品。“乡村旅游,主打一个‘松弛’。不仅是山水田园要成为人们的歇脚处,我们的服务也要跟得上,做好每一个细节让游客满意。”骆宪春说。
乡旅富民未来可期
悄然兴起的“村游”热潮,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画卷。然而,当下不少乡村旅游从业者与管理者也面临共同的“成长烦恼”——如何避免落入“千村一面”的俗套局面,实现乡村旅游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怀化走访期间,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回答:根,要扎进土壤深处。
保留原生态、挖掘在地文化,是不少经营者心中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在荆坪古村这类传统村落,当地均以修旧如旧的方式重现古韵。
荆坪村“90后”村干部丁立娟说,尽管荆坪古村旅游发展起步早,但始终未过度商业化,至今仍有大量原住民生活在古村里。“留下原住民才能留下记忆。发展乡村旅游,要守住根、留住人,才能更好焕发新光彩。”
近日,荆坪古村里一家“傩戏酒吧”开张。当非遗与新业态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到村体验。“我们围绕本地的特色音乐文化,以新业态为载体,希望能借此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活化。”门店负责人李蓉说,他们开店不是在“造景”,而是在“续脉”——续乡村的文化之脉、生活之脉、情感之脉。
许多乡村旅游从业者还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旅游,既要热情迎接年轻人返乡,也要鼓励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共建,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在位于怀化近郊杨村村的咖与念自然美学庄园里,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豆浓郁的焦香。21岁的咖啡师肖雅竹手腕轻抬,将绵密奶泡稳稳注入咖啡。
“之前作为游客来村里玩,被这里的‘松弛感’深深吸引。去年毕业后,我离开长沙回到家乡,就来这里工作了。”肖雅竹说,店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95后”“00后”。“不仅是乡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乡村。乡村不是背景板,而是我们的主场,我们有信心让乡村变得更有活力。”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村民绝非看客。在中方县铜湾镇黄溪村,2024年旅游直接经济收入达5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土特产销售收入100万元,使62户199人受益,15名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村民入股乡村游的模式,让村民的生活更有滋味、更有盼头。”铜湾镇党委副书记田燕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