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一队赴新疆和静开展砂石料厂及地灾隐患摸底排查纪略
谷俊廷
横跨2个时区、奋战15个日夜、行程2000余公里,调查砂矿33处,布设像控点72个,无人机飞行49架次,航线660千米,航测22平方公里,拍摄照片近20000张,提交成果报告9000余字……这是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一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县和静县留下的一组组数字,这组数字背后彰显了地质一队全力做好地质援疆工作的责任与担当。
赤心映雪莲,浩情贯长空
和静县坐落在大美新疆中部的中天山南麓,淙淙的天山融水滋养着一方土地,是邯郸市的援疆对口县。
2025年7月,地质一队获悉邯郸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拟组建“小微援疆”团赴和静县开展砂石料厂摸底排查工作,于是选派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总工办副主任、水文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葛黎龙和地理信息技术所副所长、测绘地理信息高级工程师高一航“入团”。
“8月5日,我们抵达和静县,为尽快适应环境、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同先期在和静县柔性援疆同志组成了优势互补的‘加强团’,这大大减少了前期准备工作时间。”葛黎龙是一名地质“老兵”,主持或参与过多个不同领域的地质调查项目。
“此次调查覆盖的33处建筑用砂矿,分布广泛、相距较远。”高一航介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风力强劲、GNSS信号弱不利于无人机飞行。为保证作业进度和质量,对作业方案、技术路线、应急预案都做了精心策划。“野外调查用了10天时间,奔波了2000多公里。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对每个点均进行3次相位天线旋转与测量,不容返工,不留疏漏。”
在随后的内业整理中,大家连日奔波,分工协作、日以继夜,系统查阅分析各矿山矿业权公示信息、“三合一”方案、2024年度年报及评审资料,最终形成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内容详实、评价客观、数据可靠、建议中肯,为后续矿权设置与矿政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静县自然资源局是这样评价这份报告的。
无意阅最美,一心觅至真
独库公路,纵贯天山脊梁,被众多游客称为“此生必驾公路”“最美天山路”。柔性援疆人才郭赛飞却无暇顾及周边的美景,只对道路两侧悬崖峭壁“情有独钟”。他来自地质一队物化探调查所,是一名矿产地质高级工程师,负责独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在“停车、观察、测量、记录”的周而复始中,郭赛飞认真观测岩层裂缝变化状态、风化剥落痕迹和坡脚堆积物状态等重要信息,细致排查记录变形迹象、识别危岩孤石、评估二次崩塌风险、检查警示标志。
“美丽风景的表象下面暗藏着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的真相。”郭赛飞介绍,和静县现有地质灾害400余处,其中约七成是崩塌、滑坡灾害。独库公路巴音布鲁克-巩乃斯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强降雨天气突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过往车辆构成巨大威胁。
“当下正值旅游旺季,来往车辆众多,我要守护旅客平安”郭赛飞这样说道。
3个月的工作,他和成员们提交了多份关于矿业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临时用地选址等数份高质量报告,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识强,工作业绩突出、专业贡献显著、作风形象优良,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活力。”这是和静县自然资源局给出的评价。
“这次援疆经历时间虽短,但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葛黎龙说,一到那里,就能扑面感受到新疆对人才、技术、发展的渴望,热切的言语、真诚的目光让你一下就能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要组织需要,我还会再次出发。”
“冀疆两地因地域与文化差异形成的工作习惯不同,在政策理解把握和工作方式方法方面,我们与当地干部多次深入交流探讨,形成了很多共识。”郭赛飞说,从初至的不适到离别的不舍,三个月的并肩作战,与和静县的同志建立了深厚友谊。
地质一队党委表示,将继续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援疆工作部署,发挥技术优势,持续深耕地质援疆,为民族团结和边疆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从冀南滏水之畔,到西域天山之巅,虽说空间距离六千里,也一样伸手可及,和静邯郸,边疆内地,心与心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