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过八旬的苟月明为地质技术人员授课
在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有一位传奇人物——队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苟月明,他五十八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使命,书写着独属于地质人的动人诗篇。他的故事,就像红土地上一首悠长的歌,诉说着一名地质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投身地质
1944年,苟月明出生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一个偏僻山村。1967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毅然踏上了前往千里之外赣南的旅程。那时候的他,怀着地质找矿的梦想,眼神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一头扎进了这片红土地,开启了漫长而精彩的地质生涯。
从充满书卷气的校园来到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巨大的落差没有让苟月明退缩。骨子里那份吃苦耐劳的坚韧,让他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他从最艰苦的钻探工做起,每天跟着前辈在山野间奔波。一有空,他就捧着地质找矿理论书籍钻研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地质前辈请教。
在安徽庐枞铁矿大会战中,苟月明主动扛起重任,一个人承担起3台千米钻机的岩芯编录工作。白天,他和队员们一起参与大队组织的钻机搬迁劳动,累得汗流浃背也从不喊苦。夜幕降临,别人都休息了,他却回到办公室,就着昏暗的灯光,执着地研究铁矿矿区的成因与发展理论。
参加工作后的十几年里,苟月明的足迹遍布赣南东部的9个县。会昌周田盐矿、寻乌河岭稀土矿、会昌红山铜矿……数十个地质项目中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凭借对工作的执着敬业和顽强钻研的毅力,他逐渐崭露头角,先后担任副分队长、大队副总工程师。他主持和参与的多个地质项目多次荣获原地矿部和江西省的科技进步奖,他也一步步成长为大队地质找矿领域的领军人物。
逆风而行
1993年,苟月明接过了大队总工程师的重任。然而,当时全国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费投入大幅减少,地质找矿工作举步维艰。寻找项目,成了他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
面对困境,苟月明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既抓住小项目,更要争取大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队通过投标,成功拿下原地矿部“永、梅、会”地质找矿项目,在福建永安、广东梅州、江西会昌等地,开展以锡铜铅锌为重点的找矿工作。这个项目就像一场及时雨,成了大队在困难时期的重要项目支撑。同时,凭借着在长期技术工作中积累的人脉,苟月明带领团队主动出击,与不少厂矿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他们为矿山企业勘探扩储提供技术支持,一点一点在矿业市场中站稳脚跟,打开了工作局面。
但苟月明的目光不止于此。他通过对资源需求形势的深入分析,敏锐地察觉到赣南地区钨矿资源勘查大有潜力。于是,他四处奔走,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到赣南实地考察调研,最终为大队争取到中国地调局钨矿种调查项目。实施矿业权制度后,在他的努力下,大队又获取了一批探矿权,进一步夯实了矿业权资产。
在努力开拓业务的同时,苟月明始终记挂着“传帮带”的责任。他就像一位大家长,用“师带徒”的模式,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等方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辈。他还积极推荐队里的骨干人才到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脱产进修。
每年收队期间,苟月明都会雷打不动地举办地质人员培训班,为大家授课。在课堂上,他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培训结业不及格的不予安排上岗。他常说:“地质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扛起责任。”在他的激励下,年轻队员都铆足了劲钻研业务。
在苟月明的不懈努力下,大队始终坚持地质找矿主业,培养和保留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找矿队伍,将主要经费投入地质找矿之中,收获了丰硕成果。《南岭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远景调查研究》获原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于都银坑、赣县长坑、会昌淘锡坝等多个项目均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为赣州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奉献余热
2003年8月,苟月明卸任总工程师职务,次年正式退休。当时,地质行业正值红火时期,在赣南山沟里摸爬滚打近40年的他,对当地矿产分布了如指掌,成了许多矿山企业和私营业主争相聘请的对象。然而,面对诱人的待遇,苟月明不为所动。他说:“我出身于农民家庭,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使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地质工作者,单位需要我一天,我就要为单位发展作一天贡献。”他婉拒了所有邀聘,毅然选择留在大队担任专家组组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指导和培养年轻技术骨干上。
凭借对赣南山水的熟悉和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苟月明被誉为赣南地质找矿的“活地图”。退休后依然活跃在地质一线的他,抓住各种机会言传身教,带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手把手指导。他常说,最让他自豪的,不是负责的七项大调查项目中有三个被评为优秀成果,而是为大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找矿人才。
作为大队专家组组长,苟月明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年均审核各类地质报告40余份,针对关键地质问题提出专业建议近千条,为多个重点矿产勘查项目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如今,虽已年逾八旬,苟月明依然思路敏捷、精神矍铄。今年2月,在大队举办的地质找矿技能培训会上,苟月明给地质技术人员授课,结合亲身经历和感悟,凝练出大队地质事业长盛不衰的精神内核:甘于奉献、学习探索、主动服务、实事求是。他寄语大队地质技术人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性找矿需求,大胆开拓新方向、新矿种、新区域,以优异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地质人的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