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行动路线图,向全社会释放出碳市场建设的长期政策信号。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标志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必将促进矿业领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加速推动矿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碳市场,一头系着减碳目标,一头连着经济增长。自全面启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扎实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顺利启动并平稳运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起步稳、运行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重点行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发电行业基础上,今年年初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也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综合考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产业发展情况、减污降碳贡献、数据基础、应对国际碳壁垒等因素,将其纳入后,全国碳市场覆盖的电力、钢铁、水泥等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这些行业内的重点排放企业将通过更大程度使用清洁能源、节能提效、发展原材料替代、开发数字化管控等众多绿色工艺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绿色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此,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碳市场成为协调减排与发展的桥梁,激发矿业行业及市场主体参与到减碳进程中,牵引矿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与此同时,碳市场内形成的碳排放价格,将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凝聚包括矿业行业在内的全社会绿色技术创新力量。碳价格赋予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价值,从而激励矿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进迭代升级,形成并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引领力。从绿色勘查到绿色矿山建设,再到矿区生态修复,贯穿于矿业行业全产业链的一批批绿色低碳装备技术不断落地生根。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地质队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无人机航磁勘查系统等新技术,推进勘查技术方法创新,支撑绿色高效勘查。在生产矿区,绿色智能采掘系统、选矿工艺、无人矿卡等不断推广应用,不但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而且实现了安全高效。在新兴领域,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加快研发应用,进一步推动节能降碳。相信,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持续完善,矿业行业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将加速迭代,成为支撑矿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硬核力量。
在全国碳市场建设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成为矿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6月,我国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启动,提出在矿山等打造以氢能为核心的零碳能源系统,鼓励化石能源制氢加装碳捕集利用装置等。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设置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消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多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这不但为矿业行业节能降碳乃至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且使矿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了落地依托。
当然,无论是全国碳市场建设还是零碳园区建设,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这一过程中,矿业行业应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